讀《禪者的初心》

作為堅定的無產階級少先隊員斗士,一直篤信唯物主義無神論。無法理解宗教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覺得愚昧迷信。但是又有諸多人世大牛信教,總不能說馬云喬布斯林夕也愚昧吧。佛教講究“頓悟”,我想近來的我,該是悟到了一些東西。

我知道了宗教的價值,而且無論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宗教永遠不會消失。科技冷冰冰的,宗教在你最艱難最困頓的時候在你耳邊告訴你,有個主或者佛祖的懷抱永遠向你敞開。讓你即使孤身一人也能掩淚相對勇敢面對。

喬布斯的傳記里提到了這本《禪者的初心》,很好奇所謂的“禪”到底有如何大智慧,能影響到這位改變世界的偉人,潛心拜讀。內容并不多,幾個小時就已通讀一遍。

聽著王菲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寫這篇日記。全書主要就教人如何修禪(這是一句24K的廢話),但同時也有意無意的叫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與世界相處。

書中說:“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為你自己就是佛,只有這個佛能完全幫助你。”而團長也寫過一篇《如果神存在,那一定是你自己》的文章(說真的,不看這文章內容我真以為是哪個”ㄝ馬特王朝の“的”王子“充完會員后的QQ簽名。。。。。。無意冒犯團長,看完文章就下跪抽嘴巴了)相信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佛。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為前車之鑒,但我們不應緊抓著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但未來是未來,過去是過去,當前該做的,是做些新鮮的事。這是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在這世上應該有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布施波羅蜜”——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給出些什么,創造些什么。這是我們為什么要打坐的原因,只要不忘記這一點,一切就會井井有條;一旦忘記了這一點,世界就會一團糟。“

——最點醒我的一段話,我們耳熟能詳佛教的”放下“。放下過去,忘記你做過的那些蠢事。我總是糾結于那些后悔,但是卻無力改變的事,真如泥潭,越陷越深,不想便略平靜。只有忘記,只有放下,泥潭才會變清池,滌去戾,蕩去悔,輕松上陣,做些不悔的事。

有什么東西梗在你的意識里頭時,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從容自若。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不費一絲力氣。獲得從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我梗在心里的有二。一我悔來到這個十八線城市讀五年制的城市規劃,不喜歡的城市不喜歡的專業,畢竟如果我在上海,如果不喜歡專業我一定會翹課去找廣告相關的實習,而在這個地方,我無處可去。我能做的只有看書,看書,看書。。。。。。我知道這樣會讓我知行不能合一,只紙上談兵,我無奈,但我不絕望,我愿意畢業后從頭開始。

二,我太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很多年之后,我有個綽號叫做西毒。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

只要你嘗試過什么叫做嫉妒

我不會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

我只不過不想別人比我更開心

心情沉重?來打坐吧! 當你感到心情沉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坐下來打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安撫你的創痛,沒有其他姿勢可以給予你力量去接受你的煩惱,只有坐禪的姿勢可以幫助你。采取坐禪的姿勢,你的身與心都會獲得巨大的力量,能夠依事物的如如面貌接受它們,而不管它們怡人還是不怡人。 當你感到痛苦時,最好的對策就是打坐。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接受和解決你的煩惱。不管你是上等馬或下等馬,不管你的坐姿良好或欠佳,這些都無關宏旨。任何人都可以坐禪,而這是面對問題的方法。 當你坐在你的煩惱中央時,下面哪個要更真實呢?是你的煩惱還是你自己?透過坐禪,你會體悟到這一點。在持之以恒的修行中,經歷過一連串的順境和逆境之后,你將會體現禪的精髓,得到它的真實力量。

修行不能太過理想主義。一個藝術家如果太理想主義,到頭來只有自殺一途,因為在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著一條大鴻溝。因為沒有夠長的橋梁架接這條鴻溝,他就會絕望。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但我們的精神道路卻不是這樣的理想主義。在某些意義上,我們也應該是理想主義的,起碼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面包烤得好看又好吃!實際的修行是重復再重復的,直到你找出把自己變成面包的方法為止。我們的禪道毫無不平凡之處:只管打坐和把自己放入烤箱里,就這么多。

禪不是一種要讓人興奮的東西。有些人會修禪,純粹出于好奇心,這樣,他們只是使自己更忙。如果修行會讓人變得更糟,那真是荒謬之極。我想,各位一星期只要坐禪一次,就已經夠忙的了。不要對禪太感興趣,一些對禪太興奮的年輕人往往會荒廢學業,跑到深山野嶺去坐禪。這種興趣并不是真正的興趣。

只要能夠對寧靜、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質將可建立起來。如果你的心老是忙個不停,就不會有時間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將不會有所成就^修行得太賣力尤其會有這種危險。建立人格就像做面包,你只能把面粉少量、少量地攪拌,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來,而且烤面包時必須是用中等的火候。

忙個不停很難有好修行

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正確的努力。朝正確方向所做的正確努力,是不可少的。如果你的努力指向不正確的方向,尤其是你也沒覺察到的話,你就會白忙一場。修行時,我們的努力方向應該從“有所成”轉向“無所成”。

有一句禪語說:“聆聽一掌的鼓掌聲。”我們通常以為鼓掌需要兩只手,而一只手是鼓不出任何聲音的。但實際上,一只手的本身就是聲音。哪怕你聽不到聲音,聲音還是會在那里。如果你用兩只手鼓掌,就會聽到那聲音。但如果那聲音不是在鼓掌之前就已經存在,你也不可能把聲音制造出來的。在你制造出聲音來之前,聲音就已經存在,因為有那聲音存在,你才能把它制造出來,然后你才能聽見它。

某些東西也許會從他們面前消失,但如果你努力的是正確的方向,就無須恐懼會失去任何東西,而哪怕你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只要你能覺察得到,就不會為其所惑,沒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正確修行的清凈本質,是常住不變的。

波羅蜜”的意思是“渡”或“到彼岸去”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為前車之鑒,但我們不應緊抓著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生產什么或參與人類活動,同樣是“布施波羅蜜”。為別人提供一艘擺渡船或造一座橋也是“布施波羅蜜”。事實上,你布施一句箴言慧語給某人,就不啻送給他一艘擺渡船!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為前車之鑒,但我們不應緊抓著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但未來是未來,過去是過去,當前該做的,是做些新鮮的事。這是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在這世上應該有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布施波羅蜜”——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給出些什么,創造些什么。這是我們為什么要打坐的原因,只要不忘記這一點,一切就會井井有條;一旦忘記了這一點,世界就會一團糟。

即使你只是一個人修行,沒有師父,一樣有方法可以讓你判斷你的修行是否正確。如果你打坐累了,或者對打坐產生厭煩的感覺,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警告。那表示你的修行太理想主義,表示你有貪念,修行不夠淸凈。要是修行時太貪心,你就會容易氣餒。所以,你應該感激有警告的出現,把你修行的弱點指出來。這時候,你要記取錯誤,從頭來過,你就能重拾清凈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哪怕是錯誤的修行,只要你知道它是錯誤的并持續修行下去,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正確的修行。我們的修行是不可能完美的,但不必為此氣餒,應該持續下去,這就是修行的秘訣所在。

真切的修行是沒有特定方式的,你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并且弄明白其優缺點所在,等到搞清楚之后,當你采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時,就不會有危險了。但如果抱持的是一邊倒的態度,你就會罔顧那個修行方式的弊端,而只強調它好的部分,到頭來等你發現弊端時,就為時已晚了。這樣是很愚蠢的,我們應該感激古代的禪師為我們指出了這個錯誤。

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為你自己就是佛,只有這個佛能完全幫助你。

只管做,別問結果

真正的坐禪就好像口渴時喝水,而感到疲倦時,小睡—下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是因為懶惰而睡覺,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特權而睡覺,那就是不自然的。你會這樣想:“我所有的朋友都跑去小睡一下,為什么我不去睡?既然大家都不工作,為什么我要賣力工作?大家都有那么多錢,為什么我不能有多一點的錢?”這不是自然。 因為你的心被某些別的觀念或別人的觀念給糾纏住了,你不是獨立的,你不是你自己,也因此那不是自然。哪怕你盤腿而坐,但只要你的坐禪不是自然的,就不是真正在修行。口渴時,你不用強迫自己,你自然就會去喝水了,因為這時候喝水對你來說是愉快的。

生而為人就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實際上并不是煩惱。這些煩惱是被創造出來的,是我們那些自我中心的觀念放大而成的。因為我們放大了什么,煩惱就由此而生。但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強調任何特定的東西。快樂就是悲傷,悲傷就是快樂,快樂中有煩惱,煩惱中有快樂。盡管我們有不同的感受,但它們事實上并無不同。在本質上,它們是同一的,這才是佛陀傳下來的真正的理解。

坐禪時,你不應該企圖獲得些什么,你應該只是單純地靜心打坐,不依賴些什么。保持身體挺直,不要挨著或靠著什么東西。保持身體挺直的意思是,你不依靠著任何東西。就是這樣,身、心兩方面都不依賴任何東西,你就會獲得完全的靜。相反的,要是坐禪時依靠著什么或想要達到些什么,那么你的坐禪就是二元性的,無法得到完全的靜。

我們不是在開悟之后才了解開悟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本身就是開悟。當我們深深陷入煩惱或沮喪時,開悟就在其中。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應該從容自若。我們通常都覺得生命的無常讓人難以釋懷,但也只有在生命的無常中,我們才可以找到永恒生命的歡樂。 抱持著這種理解,持之以恒地修行,你就可以日益改善自己。但如果你企圖達成什么卻又沒有這種了解的話,你的修行就不會有效果。你會在拼命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迷失自己,你會一無所成,讓自己繼續在煩惱中受苦。但有了正確的了解,你就會有所進展。那么,不管你做什么,都會基于你最內在的本性,而成績也會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有什么東西梗在你的意識里頭時,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從容自若。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不費一絲力氣。獲得從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但如果你刻意停止心念或超出意識活動之外,那只會給自己帶來另一個負擔。“我應該在修行時停止心念,但我卻做不到,我的修行不夠好。”這樣的想法也是一種錯誤的修行方式,不要刻意停止心念,而是要讓一切如實呈現自身,那么,雜念就不會在你的心里久留,而你最后也會得到一顆清明且空蕩蕩的心。

道元禪師說過:“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哪怕你認為自己身處虛妄,你的清凈心卻依然存在。在你的虛妄之中體現清凈心,這就是修行。只要在虛妄中體現清凈心,虛妄就會消失。當你能說出“這是虛妄”這樣的話時,虛妄就會無地自容,自己走開。所以,“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不因虛妄而有所掛礙,就是修行,而即使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但這就是開悟。 反過來說,如果你刻意要把虛妄趕走,虛妄只會更加賴著不走,而你的心為了對付它們,也會愈來愈忙碌。所以,只要對自己說:“哈!這只是虛妄。”不必被它閑擾,而只是冷眼旁觀,你就會擁有你的真心、平靜心,一旦你開始要對付虛妄,就會被卷入虛妄之中。

我們應該要有耐性和恒心,一點一滴地找出怎樣的生活方式適合我們,怎樣才是我們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的最佳方式。這樣一來,我們就有自己的一套戒律。但建立規范時要小心謹慎,嚴寬適中,太嚴格的話會窒礙難行,太寬松的話又會了無作用。我們的規范應該嚴得足以讓人人都服從領導,但也必須是合乎人情、可以遵守的。

禪宗的傳統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在修行中,一點一滴地摸索出來。規范之中不應有任何一點勉強,但規范一旦建立起來,就應該絕對遵守,直到規范有改變的必要為止。這與好或壞、方便或不方便無關,你只要不加質疑地遵守就行了。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獲得自由。

重點是要遵守規范,沒有例外的時候。于是,你就會了解何謂“清凈的禪心”。建立我們自己的修行生活方式意味著:鼓勵人們去過一種更精神性、更足以稱為人類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有朝一日,美國人一定會有其專屬的禪修生活方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