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我們解讀《中庸》第十五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這篇文章的文眼,就在第一句「鬼神之為德」以及最后一句「如此夫」。把這兩句話的意思弄懂了,這篇文章的真正內涵也就清晰了。
從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來看,孔子是確認鬼、神存在的。不但確認鬼、神存在,還認為鬼、神和君子一樣,也是「為德」的。
什么是「為德」呢?
按照「道」的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就叫「為德」。
也就是說,鬼、神也是按照TA們的道在「為德」的,鬼、神并不會因為擁有超人的能力就會對人胡來。
在孔子看來,鬼、神的修道為德比人類的修道為德要好得多,這就是「其盛矣乎」的意思。
后面的「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是對「其盛矣乎」的進一步的說明。鬼、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每一件事物中都有鬼、神的因素在其中。
怎么理解這幾句話呢?
這幾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正因為鬼、神修道為德做得好,所以,在每一件事物中,雖然都有鬼、神的因素,但是,每一件事物都在自然發生,而沒有發生混亂。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每一件事物中,都有人的意志在其中,那這個世界會亂成什么樣?
……
后面的「天下之人」的「人」,并不包括象孔子這樣的,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君子、仁者,而是指一般的普通人。
人類歷史不管走過了多少年,普通人的人性都是不變的,只要相信有超能力的鬼、神的存在,就會非常虔誠地去祭拜,現代的人不也是這樣的嗎?這就是「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樣子。
于是,問題來了。
既然孔子確認擁有超能力的鬼、神存在,那么,孔子對鬼、神是個什么態度呢?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顯」是正視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鬼、神最微隱的存在真實,也不要回避,而是要正視,要理性、客觀地對待,沒必要去否定鬼、神,更不要去掩蓋鬼、神的存在。
真正表明孔子對鬼、神態度的,是最后一句「如此夫」。
「如此夫」就是「僅此而已」。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即使鬼、神存在,而且所有的事物內在也都有鬼、神的因素存在,但是,鬼、神也是按照TA的道在為德的,所以,作為修道的君子,沒有必要去祭拜TA們,修好自己的道就OK了。
大家是不是覺得孔子很牛!
……
于是,問題又來了。
既然鬼、神存在,又是這樣厲害,孔子為什么不去祭拜鬼、神呢?
因為,在孔子的邏輯中,不管是鬼、神,還是人,所有的生命都是為了「修道為德」而存在的。「道」是所有生命最高的、唯一的法則、護佑。一個生命只要「修道為德」,就不會有其他生命來加害、妨礙你,不管那個其他生命是鬼、是神、還是人。
普通人為什么會怕鬼?因為普通人不修道不為德,自己在擺脫道,自然會怕鬼。不但會怕鬼,還會害怕各種丑惡、權貴、挑戰、磨難,這些都是怕鬼心理的延生。
普通人為什么要拜神?因為普通人不修道不為德,卻時有非分之想,自然就會尋求所謂的神的庇護。不但會拜神,巴結權貴、勢力,也是拜神心理的拓展。
……
《中庸》這一篇其實回答了,王陽明這樣的大儒,為什么能在官場、戰場上戰無不勝的原因了。
真正讓王陽明戰無不勝的,不是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不是他轉換了「心智系統」,而是因為他「修道為德」,他在自己的「道」中,他在按照最高法則:「道」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自然也就一直在護佑著他。
「道」是所有生命最高的、唯一的法則、護佑,一個人只要在自己的「道」中,再險惡的人生都會順順利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