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飛揚的快樂

九年級一模成績在學生和家長的期盼中姍姍來遲。

今天上課,學生看到分數后情緒不錯。試卷的文言語段是《李希烈陷汝州》,學生大多卡在句子的翻譯上了,在引導譯句時,學生們積極的應和讓我倍感欣慰。

“老臣無狀,罪當死。”,對于這個句子,我有些迷茫,不大理解“無狀”二字的意思,只好拋磚引玉了————

“我沒有什么情況,罪不至死。”我聲音不大,卻在孩子們心頭刮起了一陣大風。他們竊竊私語著,最后竟然肆無忌憚的高談闊論了。看他們群情激奮的樣子,我意識到這樣牽強附會的翻譯他們不買單了。

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后排吳昊自告奮勇站立起來。他高高大大,胖胖的身材,圓圓的臉型,一副黑邊眼鏡讓他的臉龐看起來是那樣滑稽。他用極有味道的普通話糾正了句意:“老臣無狀,罪當死”應譯成“我勸降未果,罪應致死”,然后不容我表態,講起了故事:顏真卿在朝堂被人陷害,皇上就讓他去勸降李希烈,顏真卿其實知道李希烈反心很大,勸降是行不通的。但還是聽從圣命,欣然前往。在那里,李希烈對他威逼利誘,希望可以被他所用。然而,顏真卿面對武力絲毫不為所動,李希烈也拿他沒辦法,就把他拘禁起來。稱帝后的李希烈建都大梁,他為了報殺弟之仇,就指使手下假傳圣旨,想害死顏真卿。伎倆被識破后,氣急敗壞的李希烈就派人把他勒死了。

同學們靜靜地聽著,課堂上爭論的聲音凝固了,是因為吳昊慷慨陳詞的演講,還是感慨顏真卿勇敢無畏的氣節,還是……?倏地,臺下熱烈的掌聲響起,我知道,這是孩子們對吳昊精彩發言的贊許,是獲得共同認知產生的快樂。課堂上,活躍的氣氛感染了每一個人。

孩子們的知識面之廣毋庸置疑,他們聽課的專心我也不敢小覷。我的課堂就是這樣,永遠是熱鬧的,安靜的,嚴肅的,活潑的,爭論的,快樂的,自由的。我從不限制他們提出各種問題,也從不隱瞞自己的無知,更不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行走在知識的叢林里,我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人生哲理。

為了印證吳昊的觀點,另一個學生郝旭譜站了出來。這孩子目光深沉,話語緩慢,常是一副思考的模樣。他喜歡歷史,經常在作文中盛贊李白的豪情,莊子的逍遙,是大家非常崇拜的對象。他慢慢的一字一頓的說:唐朝中后期,節度使叛亂,有四個節度使稱王,兩個稱帝,這次叛亂史稱“四王二帝”事件。當時李希烈稱帝后殺死了顏真卿,自己也被部下所殺。郝旭譜簡練的補充,讓本就鮮活的故事一下子躍然紙上。班里再次響起掌聲,我不禁對兩個孩子肅然起敬了,她們居然對安史之亂后的唐朝了解的這樣深刻!

其實,學生們的笑是經常感染我的,學到新東西時,是那種會意的淺笑;聽到故事后,是那種無所顧忌的大笑;我幽默風趣的講解又會引來她們開心的狂笑。

有時講課,有意識的啟發他們思考很有必要。比如命題作文《春天,遂想起》,郝旭譜借春天想起了他認識的莊周,當我問他“莊周夢蝶”的故事時,博聞強識的居然不知道,問吳昊,竟然也不知,其他學生也是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渴盼答案。這時,我會不失時機的點撥大家:下課后你們去尋找那只飛躍千年而不老去的蝴蝶吧。看著孩子們略帶失望的眼神,我是竊喜的。因為我給了他們一把開啟求知大門的鑰匙,給了他們一顆充滿好奇的玲瓏心。

課上臨場發揮,是對我知識水平的挑戰。沒辦法啊,學生下戰書了,我得接招的。學生魯玉進就是經常向我下戰書的神人。在講“范仲淹還金”的古文時,魯玉進對句子“以其方與所成一斤白金封志,內文正懷中”的翻譯(把秘方和練成的一斤白金封號,交到文正的手里)提出疑問,他說,是“一斤白金封好了做標志”吧,“尋向所志的志就是記號”,面對這個可以跟你引經據典的學生,我可不敢有絲毫的閃失,幸好我是知道什么是“封志”的,我深入淺出的舉了門上貼封條的例子,整張標了記號的字條粘貼在門框和門面上,就叫做封志。很多孩子大悟似的啊了一聲,魯玉進心服口服,“老師,您怎么知道的這么多?!”“是啊,我怎么知道這么多?”借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舊話:學生需要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其實,現在的學生知道的太多了,如果我只備好一桶水,夠用嗎?

有人說藝無止境,越是有造詣的大家,越是虛懷若谷。其實,學海無涯,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和這群孩子在一起,是緣分,更是福氣。他們樂觀自信的性格感染著我;他們好學上進的精神激勵著我;他們尋根探源的追求影響著我。和他們一起,課堂上不定什么時候就會開出花來,也許是牡丹,也許是菊花,但不管怎樣,飛揚而起的快樂卻是傳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他們拓展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見識。愛自己的工作,更愛這群孩子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