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長的二十幾年的生命里,已經聽不少成功人士兜售了許多時間管理經。這本《時間管理》書籍是我看的第3本時間管理類書籍。第一本是李笑來的《和時間做朋友》,第二本是格拉寧《奇特的一生》,然后是這本吉姆蘭德的《時間管理》。除了第2本是主動尋來看的書,其他2本都是機緣。
我見過許多成功人士兜售自己成功經驗時,都會提及時間管理,聲稱如果你的時間管理得當,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讓錢進入口袋。而看到他們的實際生活時就像從孔雀的前面走到了后面,孔雀屁股可一點也不好看。我確信有能夠輕松且愉快地賺到錢,只是很少有人真正能夠實現罷了,或者說很少有人實現了這樣一種狀態:輕松且賺大錢是常態,偶爾夾雜一段一段的辛苦。“辛苦”是個模糊詞匯,很主觀,我所說的辛苦指的是時間精力方面的付出大于預期。
談一下這本書里的幾個核心觀點。這八招平常的人也可以用,用了100%提升效率~
1.知道時間的流動
時間常常帶給我們許多錯覺,打游戲的一個小時和等人的5分鐘,我們很難真實感覺到前者居然花了1個小時,而后者才等了5分鐘。時間的錯覺往往讓我們摸不準一天當中,用了多少時間獲得了有效產出,又有多少時間是“浪費”掉的。所以書中給了兩條建議:佩戴手表;在紙上畫timeline,做時間記錄。隨時注意時間的流動,讓時間流動慢慢像嵌進身體中一般。在這方面不得不提柳比歇夫這個人,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是關于柳比歇夫的傳記)是一個真正把時間融入血液的人,他每天不帶手表卻能精確進行時間-事件記錄。他是昆蟲學家、數學家、哲學家,跨度非常大,他一生高產,發表了70余部學術著作。
2.一天中時間的使用效率不同
當你很高興的制作了日計劃表,卻發現到了那個點根本不想執行,也許你的日計劃表違背了你的時間使用效率規律哦。那我自己舉列子,上午7:30-10:30,15:30-19:30,21:00-22:30,這三個階段的時間比較適合進行深度思考,所以我時常會用來學習艱澀難懂的知識,在工作方面會進行比較有挑戰的工作。每個人的時間使用效率不同,做日計劃先從找出自己的高效時間開始吧~
3.調用自己的空隙時間
這個在操作方面我至今沒有得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構想最好的方式也許是一段時間內固定一個話題,這段時間的所有空閑時間都圍繞這個話題展開,閱讀、查找資料、找人交談請教等等,均圍繞那一個話題而去。記得做好記錄哦~
4.拖延也許是先天的,而戰勝拖延需要后天學習
如果我拖延了,我不會自我譴責。拖延是沒有拿到去做這件事情的足夠價值。戰勝拖延有兩種方法:厘清做的價值;不思考最快的速度行動。如果選擇前者,我會準備好接受做這件事情的價值確實不是我想要的價值這樣的結果,接下去我會做出決定:做還是不做的決定。大部分時候也許我會傾向于選擇不思考以最快的速度行動。原因是做與不做的決定在事情的一開始就下了,等到做的時候我們才會拖延,這個時候再回過頭去思考做或者不做,大部分時候有打臉的嫌疑。原因二是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往往比較困難,找不到自己要的價值。所以盡快去即盡快驗證,這是我想要的嗎?
5.固定體育鍛煉的時間、次數
對于難以長時間落實的事情,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解決。一旦你心里清楚每天什么時間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頻率是多少,內心就不會糾結,不會和自己討價還價,自然就堅持下來了。
6.成功是培養有助于產生良好效果的行為模式
7.忙綠VS有效性
你每天忙忙碌碌,產生了多少實際效果?很多時候,我們用忙碌麻痹自己,以逃避面對真正的挑戰。讓你的目標富有成效——即你所做的事情必須讓你更加接近你的目標。凡是那些偏離目標的事情不做。我的經驗里,我們通常容易重復沒有效果的行為,制造我很忙碌我很努力的假象,當我接受自己不愿意面對真的挑戰這件事情,再看到挑戰和目標,只做能夠實現目標的事情,內心也好、身體也好,會輕松很多很多。另外一種情況是,當我的目標(通常出錯的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所以這里的“目標”指過程目標)不是我想要的那個目標時,也會出現混亂,這個時候應該要停下來想一想目標是什么,更換過程目標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式,或者騰出一部分精力來做。
8.二八定律:你的80%的成就來自于你20%的行動
這條定律很顛覆卻似乎也能從生活中找到一點感覺。如果把這句話換算成錢,你80%的財富來源于你20%的行動。想象一下你現在的財富只是花了你1/5的力氣,感覺有點小激動呢。談一下如何應用:先找到你的目標是什么(你目前的工作目標、個人目標是什么)?第二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在做的5件事,是哪5件?第三步:這5件事中,哪一件最有可能幫助你達成這個目標?第四步:那么在這件最有可能幫你達成目標的事情上,你應該投入大量精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