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著女兒看《擇天記》,發現星盤大陣和圣后天海幽雪的角色設定非常值得玩味。
圣后因為機緣巧合靠星盤大陣救了大周,就認為唯有星盤大陣才可以救大周,于是把星盤大陣供奉起來,不惜拿親子之血來祭祀。祭祀之后,又機緣巧合,大周狀況好轉。
這樣的經歷,讓天海幽雪認定星盤大陣是一切的關鍵,她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穩定星盤大陣上,不惜諸事不理朝綱不振。
后來陳長生再度出現,天海幽雪認出這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在星盤大陣的控制之下,決定拿陳長生獻祭。
陳長生初始之時認為星盤大陣不一定是唯一可以穩定大周江山的關鍵,一定還有別的辦法。可是他涉世不深加上無聊爛漫的英雄主義作祟,他居然慢慢接受了圣后的觀點,主動獻身星盤大陣,結果在獻祭時“死去”。
從圣后天海幽雪和星盤大陣這個設置中,可以看出 4 種常見的思維誤區:
- 副現象
- 沉沒成本
- 隱含假設
- 比較思維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一下,最后給出一個破法。
1. 幸存者偏差
圣后認為唯有星盤大陣可以救大周,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她只看到了星盤大陣和大周獲救的關聯,沒有看到它們是如何關聯在一起。而后者正是關鍵!
簡單說,大周獲救時,剛好星盤大陣有反應,但是并不是因為星盤大陣的反應導致大周獲救。
在某種關鍵時刻出現的某個現象,會讓我們誤以為它導致了關鍵的結果。但實際上這往往是一種假象或者副現象。
這其實還是一種個人經驗主義錯誤。你覺得上次這樣做Ok,這次也必須這樣做。但實際上,上次你的方法湊效,可能還有具體的環境、條件等,而這一次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你的方法就不一定奏效。
2. 沉沒成本
天海幽雪對待星盤大陣,還有一個嚴重的思維誤區:覺得自己已經投入了那么多,孩子都獻祭了,決不能放棄,必須要修復好星盤大陣,無論犧牲什么都在所不惜。
總是考慮沉沒成本是導致我們不能做出有效選擇的一個常見原因。
比如你做某份工作五年了,想轉型時就會想:我已經做了這么就,我的價值都在這份工作相關的技能上,丟掉它們從零開始做新的太可惜了。于是你就會一再蹉跎,6 年過去,7 年過去,8 年過去……于是你就這么做下去了……
不管路走了多遠,錯了就要回頭!
3. 隱含假設
天海幽雪和星盤大陣相互馴養,久而久之,她的思維就被植入了一個隱含假設:只有星盤大陣才能決定大周的命數。
呃,徐有容和莫雨都能明白:大周建國之時并無星盤大陣,照樣統一了天下。可惜,天海幽雪居然意識不到。
類似的隱含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而且并不自覺自己被這種隱含假設控制了:
- 你一直做軟件開發,你覺得再找工作也得做軟件開發;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只有溜須拍馬搞關系才能有晉升的可能;
- 找工作時必須有相關經驗;
其實,這些都是你給自己設置的限制。你可以跳出來哦!
4. 比較思維
關于星盤大陣,《擇天記》中大部分人都有一個想法:這是天下第一人周獨夫創建的,周獨夫天縱奇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除非你超越它,否則不可能搞定星盤大陣。
這是典型的比較思維。類似這種思維,《擇天記》中到處都是,比如大朝試之時,陳長生和茍寒食在教宗的青葉小世界中比試,大家就認為陳長生不可能獲勝,因為他是坐照境而茍寒食是通幽境;再比如快接近大結局時圣后認為陳長生不可能打敗教宗,因為教宗已達從圣境而陳長生只有聚星境。
比較思維會把人限制在一個尺度上,拿一個尺度來衡量所有人,這個強那個弱,但是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從你自身的長處入手,才最可能突破,獲得成就。
四大思維誤區的破法
其實前面的四大思維誤區,都可以通過“從零開始”這種思維來破解。
所謂從零開始思考,就是遇到問題時,要問問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問題的源頭是什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去設想,如果我什么都沒有,一張白紙,會怎么做,怎么選擇。
這樣你就會跳出過往經驗的束縛,擺脫思維定式的桎梏,從做事的目的出發,回到問題的根源處,找到原本無法發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