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奶奶有話對這個世界說

陰歷三月十六日,從武漢匆匆忙忙的趕回,趕至一個叫“石頭塘”的地方,那兒是我的家,那兒有我的奶奶,明天便是她的九十大壽。

中國有許多地方是按陰歷過生日的,婁底雙峰便是如此,傳統中認為,人一生下來便是算一歲,奶奶生于民國十四年即1925年,所以按照過陰歷生日的傳統,已是九十歲。

昨天便是三月十七日,“胡子猢猻”們為她大大的慶祝了一番,擺酒36桌,還請來了她最愛的雙峰縣文工團以節目助興。奶奶的臉上堆滿了褶皺也堆滿了笑容。

趕回家的那晚,到家已是晚上八點鐘,家里的準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早些到家的堂哥,波哥和杰哥,一看便是戰斗一天了,滿臉的倦容。吃完飯,在廚房里做了一陣子幫廚后,在真正的大廚們面前,因為水平實在太差,連幫廚的身份都被取消了。

回家,奶奶在那修剪指甲。悄悄的走進她的房間,最近幾年,每次回去我都會這樣,先不叫奶奶,忽倏的出現在奶奶面前,因為奶奶視力退化的原因,當她發現有人進來了時,會先看看這個人,要好久才能確認進來的人到底是誰。每次,當奶奶看出是我時,都會高興的說“我的小孫回來了”(在孫輩的男兄弟中,我是最小的)。這時,我會調皮的笑著,大聲地用我們雙峰本地方言喊著“lailai”。

坐下來后,便開始完成每次都要做的功課:聽奶奶講她從十八歲嫁給爺爺開始,是怎樣把八個孩子撫養長大......。我以前在一篇文中曾說,奶奶的一生便是一段活生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奶奶的一生,雖不能用傳奇形容,但足夠精彩!這次,唯一不同的是,我將手機的錄音功能打開,將奶奶與我的對話錄了下來。算是對奶奶做了一次“口述歷史”的采訪。

說了兩個小時,奶奶的興致依然未減,但已是午夜12點了。我有意要結束談話,讓奶奶休息,以便明天有充足的精力。

我最后問,“奶奶,九十歲的生日,跟以前七十歲、八十歲的生日,您的內心感受有什么不同啊?”

奶奶因為聽力不斷下降的原因,說:“聽不太清”。

我進一步說:“相對于七十歲來說,是不是不懼怕死亡了……”我之所以問這樣一個不合時宜以及有些許大逆不道的話,是因為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七十左右的人是最忌諱別人說老和死的!但是到了九十左右,便淡然了……。

奶奶沉默良久,說道“七十歲時,確實害怕死;八十歲時,不想死;九十歲時,不能說是不怕,而是看破了,俗話說閻王要你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人哪有不死的,小孫噢,人死時,黑白無常會來取走你的魂魄,你說是不是真的?”。奶奶說最后一句時,有點像自言自語。

奶奶的看破二字,讓我一驚,孔子只說到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那九十呢?

奶奶給出了答案:九十而看破紅塵。

看破紅塵,這個詞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

豐子愷在回憶弘一大師一文中曾說“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我在想,對于平常人來講,如何去扣那個第三層的門。但我想奶奶已無限接近那扇門,這是她用自己一生的磨難、痛苦、歷經風波與平淡,反思、總結孕育出了這個終極產物,它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力量感。

在奶奶生日當天,姑媽說:前些年,你奶奶是極力反對這樣大操大辦的,怕麻煩到家人、親友和鄉鄰。上個月,突然把我們都叫回來說:今年我的九十歲,我要大辦特辦。

我突然明白,奶奶也許感覺到了什么,奶奶想在自己還在世時,通過這次宴席,為自己操辦一次人生的告別儀式,她要大聲的對這個世界說:再見!

往后,每一天,是看破紅塵的每一天,是無欲無為的每一天。等待著與那個最初來到世上的自己相遇,相視而笑,說一句:咱們“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

吃完晚飯后,便要和前來賀壽的結拜兄弟周書記和多年好友沖哥一同趕回長沙,中轉去武漢。和奶奶在壽宴現場告別后,便匆匆回家整理東西。開車準備出發時,遠遠的看見堂姐們攙扶著奶奶往石頭塘走。兒時,顫顫巍巍,在我腦中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如今,它卻成為奶奶蹣跚前行的,蘸滿風霜的立體畫面。

我跟他倆說,等等,我再和奶奶告個別!90了,和奶奶每次分別都意味著永別!

老家是新疆的周書記說,以前我每次從新疆回湖南就是在做這樣的事!

那一刻,我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場景,那是一年前,周書記在凌晨兩點打來一個電話,聽筒里,是他嚎哭的哀慟,“張睿,爺爺去世了,什么都沒有了。”而那時,他正在異鄉的候機室,孤零零地焦急地等待著趕回去見他爺爺的最后一面!

我把視線默默地從他身上移至奶奶身上。我的心在微微顫抖,它在害怕,也在祈禱。

金岳霖88歲生日時,馮友蘭老先生贈送了一副對聯作為壽禮,下聯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壽即88歲,茶壽即108歲。在這里,我想對奶奶說,您已將米壽甩在了身后。孫兒再一次遙祝您:相約于茶,相約于茶!!!

“lailai”,聽到我的祝福了嗎?一定要“相約于茶”!


小孫張三九

甲午年三月十六、十七初稿于石頭塘

甲午年三月十八定稿于武漢


一篇舊文,發表于此,以示懷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