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近來不管睡多睡少,每天都感到無休無止的疲倦。前有模糊理想,后有大把光陰。周圍經(jīng)常會聽到“不知道天天忙什么”“心好累”。但那些真正忙碌的人,偶爾叫累,一覺睡醒就精力充沛。
“忙”并不是疲憊的根源,不知道為何做一件事,沒有意義的生活才讓人身心疲倦。
- 1 -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一個美國小伙在20歲時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30歲之前攢夠一輩子需要的錢,然后不再為了生存而工作。然后他真的這樣做了。Peter Adeney今年41歲,卻已經(jīng)過了11年的退休生活。
實(shí)際上,Peter Adeney的退休生活并不輕松,可能比他上班時更忙碌。
Peter Adeney一家人每3個月在全球范圍內(nèi)旅行一次,還要運(yùn)動、做手工、種植花草、房屋裝修、寫博客……他還開辦了一個網(wǎng)站,宣傳自己的生活方式。
為了30歲退休,其首要任務(wù)是存夠錢,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割草,半英畝能獲得5美元。長大后他作為軟件工程師工作,寫代碼賺錢。
但對他來說,退休前的忙碌是為了擁有更多選擇權(quán),退休后的忙碌是為了享受“自我控制的忙碌”的樂趣。真正地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他的所謂退休并不意味著無所事事,只是換了一種忙碌的方式。
忙碌從來不是疲倦的根源。
如果你不能以一種熱情、主動和有意義的方式對待生活,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依然會覺得疲憊。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yàn):
當(dāng)我全神貫注于一件事上時,時間過得特別快,比如集中精力做試卷的時候。反而很閑的時候覺得很難熬,甚至身心俱疲。
為什么會那么疲憊?其實(shí),問題就出在“無所事事”上了。
造成這種心理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看不清自我,找不到方向,學(xué)不會舍棄。
上個月算得上過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遇到了自己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空守著大把大把的時間,卻無從下手,偶爾換作零散的文字。大把時間去寫東西,寫的無非都是些無病呻吟,真正有腦子的文字往往都在奔跑的途中散落的。那段時間我不僅不覺得度假輕松,反而感到重度抑郁,度日如年。不忙,但是很累,那是一種對生活失去熱情和希望的疲憊感。
心累的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qiáng),另一種毫無價值,只是徒添折磨。
- 2 -
“忙”其實(shí)分為兩種:“真忙”,“假忙”。
“真忙”的人每天充滿激情地為一個目標(biāo)忙碌,比如為一份標(biāo)書通宵達(dá)旦、為一個問題往返于實(shí)驗(yàn)室與圖書館,鍛煉身體也要擠出時間完成,這種忙碌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富有生命力的。
“假忙”的人既不耗費(fèi)體力也不動用太多腦力,充斥的更多是各種無意義、無目的的瑣事,他們感受到的其實(shí)不是身體上的“忙碌”而是心理上的“疲憊”。
所以,“忙”并不是疲倦的根源
如果你最近并沒有做什么事,但是依舊感覺特別的疲倦,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或者眼下的生活非己所愿。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并且喜歡做的,日子因此充實(shí)又快樂。
- 3 -
那些真正忙碌的人,很少叫苦喊累。
他們就如一個可以隨時充電戰(zhàn)斗力爆棚的斗士,為了某個目標(biāo),拼勁全力突圍而出,感受到的卻是自我壓榨后的極致愉悅。
“忙”并非漫無目的,不是閉著眼睛對生活的敷衍妥協(xié),而是帶著熱情和創(chuàng)造的快感,追求一種精致的秩序。
真正有意義的忙碌至少是某種目標(biāo)驅(qū)動下的自我實(shí)現(xiàn),而不是歇斯底里般的浮夸狂歡。
如果你還覺得忙碌使你疲倦。
那一定是你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雞肋垃圾”。
人生在世幾十年,有限的精力應(yīng)花在值得的人事物上。
擺清位置,認(rèn)清形勢,勇于舍棄,輕裝上陣。
把握恰到好處的余生,讓每一次告別都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