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伴隨著苦難,人一生下來不是笑著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哭著,這就注定了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各種苦難!
我覺得不能說人是來享受的,也不能說是經歷苦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練就的心態決定了你的為人處世,如果你用消極的心態待人處事,那人生就是經歷苦難的,如果你用積極的眼光看世事,那人生來就是享受的…有人把失敗挫折當成一種享受,也有人經歷挫折之后會一蹶不振!
人生是伴隨著各種問題,生活的過程就是處理問題的過程,勇敢面對所有事情…這才練就一個成功的人!
一、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簡單點說,不如意的狀態出現,導致心理、情緒的波動,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問題的呈現形式,不如意的狀態就是現狀與心理預期之前產生的落差,這一落差便是問題的本質,落差越大,代表問題越嚴重。
當落差出現時,如何才能準確判斷問題的根源所在?提出一個好問題,相當于問題被解決了一半,所以問出有意義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
例如,正當出門,下雨了!
擺在大多數人面前的問題一定是“要不要帶傘?”如果糾結這一問題,那解決的策略只有帶或者不帶,這兩種方案都很難準確解決“正要出門,下雨了”怎么辦的問題。因為要不要帶傘,只是看到問題的狀態或者表征,沒有發現根源問題是什么。
所以,尋根問底,探究問題的根源是從根本上發現問題的重要途徑。
“正要出門,下雨了”怎么辦?細想之下,這一問題的根源問題是“正要出門,下雨了,如何不被淋濕?”如果我們找到了核心問題所在,那么解決的思路一下子被拓寬了,下雨天“如何不被淋濕”這個問題解決方案可以是“帶傘還是帶雨衣?“開車還是打車?”“下的大不大要不要取消出門?”帶大傘還是帶小傘?”等等,思考問題的層級不同決定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多寡。
由此可見,發現問題的根源,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分析能力,分析的思路明確,借助既有的工具和模型便可事半功倍。
分析問題的思路模型有很多,但易學易用的模型不多,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三個通用模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分析問題必定會讓你腦洞大開。
二、分析問題模型
分析模型1:六頂思考帽
六頂思考帽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分析思考變得更清晰。
六頂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六種不同的分析思維模式。
白色思考帽
白色是中立而客觀的。戴上白色思考帽,關注客觀的事實和數據。以陳述事實為主,客觀描述現狀,認清楚現狀的具體事實,為后續的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綠色思考帽
綠色思考帽寓意創造力和想象力。從多維的角度分析出問題的本質,創意性的提出多方解決策略,可能會有一些策略難以執行落地,但分析的思路一旦打開,找到最恰當的解決策略只是選擇的問題。
黃色思考帽
戴上黃色思考帽,代表著樂觀,與邏輯符合的正面分析問題,表達樂觀的、滿懷希望的觀點。
黑色思考帽
戴上黑色思考帽,人們可以運用否定、懷疑、質疑的看法,合乎邏輯的進行批判,盡情發表負面的意見,找出邏輯上的錯誤,重點評估建議的缺點。
紅色思考帽
紅色是情感的色彩。代表直覺與預感,戴上紅色思考帽,人們可以表現自己的情緒,人們還可以表達直覺、感受、預感等方面的看法。
藍色思考帽
藍色思考帽負責控制分析過程。負責控制各種思考帽的使用順序,規劃和管理整個思考分析過程,并負責做出結論。
具體分析流程:
用以上各種帽子分析的流程:基礎事實信息獲取---創意討論---正面分析評價---負面分析評價---運用經驗和直覺進行感性分析---理性控制與調節整個分析過程。
分析模型2:問題自省模型
借助設定好的問題進行自省是分析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用針對性的問題進行自我盤剝,層層識別,必將達到問題的最深層次。
問題自省模型以5個具體的問題為分析的出發點:
第一、現狀有沒有發生變化?基于這一問題,可以很明確的判斷現狀是否穩定,當現狀居于穩定之時,可能覺察不到是否存在變化,人們每日忙碌與工作和生活,往往難以覺察外部環境的變化,也許你依然是努力奮斗的那個人,但外部環境變化也會導致問題的出現;
第二、現狀與期待的狀況之間有無落差?這一問題中有一個關鍵詞“期待的狀況”,先要明確自己期待的狀況是什么樣的,也就是自己的理想工作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的,基于期待來對比現狀,往往能覺察出問題的所在;
第三、是否覺得哪部分進行的不順利?只要你不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狀態進展的順利與否是很容易覺察出來的,事事皆有難處,基于目標和理想的狀態進行反推,出現的阻礙就是問題的所在;
第四、有沒有哪些事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圍?哪些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計劃范圍外的狀態便是問題的所在,積極方面計劃外的狀態和消極方面計劃外的狀態,結合現狀是很容易分析出來的;
第五、若置之不理,將來是否會發生不良狀態?對于現狀的改變,需要做一個預判,置之不理如果會出現不良狀態,這邊便是問題的所在,若不會出現不良狀態,那可以忽略不計。
分析模型3:冰山理論模型
冰山理論在心理學領域應用較為廣泛,用以區別意識與潛意識的差異,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則是潛意識。他認為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識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潛意識所主宰,而且是主動運作,人卻沒有覺察到。
基于以上理論模型做的遷移,在問題分析領域同樣適用,水面之上代表著問題的表象,水面之下代表著問題的根源和本質。
例如,培訓機構招生不足的問題,表面上看到的是客流量不足,導致招生量不足,深入分析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招生不足反推過來可以用幾個問題來分析,客戶有沒有接觸到你的信息?你的服務品質有沒有打動客戶去買單?你的課程體系是否深受客戶喜歡?等等問題直指客流量不足的根源,針對根源的解決方案,才能從真正解決問題。
當我們利用工具和模型分析出了問題所在之后,需要進一步弄清楚問題所屬的類型,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出來。
三、問題的類型區分
分清問題類型1:恢復原狀型
現狀與原狀之間的落差,暴露出來的就是問題,解決方案就是恢復到原狀,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動自行車沒電了,公司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同比下滑了5%,解決方案無非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就能解決問題,將電動車充滿電、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回升到原來的狀態,皆大歡喜。
當然,在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的時候,需要區分出現的結果是現象還是原因?千萬別弄錯了,因為一般狀況下,只看到表面問題,只會做應急處理,正確分析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分清問題類型2:防范潛在型
防范潛在型問題從表面意思就能看出端倪,防止潛在問題的出現,若擱置不管,會發生不良狀態,解決方法為維持現狀,如教育城掉鋪的問題,先不管為什么會掉鋪,若對掉鋪現象置之不理,則會對整個教育城的招商運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鋪位穩定是教育城的立足之本,是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這一問題處理不好會動搖根本。
防范潛在型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先確定不良狀態,確定會引發不良狀態的誘因是什么,然后進行預案,如提前的危機管理、做重要計劃之時采用planB的措施。
防范潛在型問題:解決思路1
第一種解決思路為從個別現狀和現象,思考可能發生的不良狀態,由點到面的解決思路,基本流程請看下圖:
例如,正要出門,烏云漫天!
這一問題的特定因素是烏云漫天,若置之不理,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可能會被淋濕、由于淋濕可能會錯過一場重要的會議、可能會錯過一單生意等等。出門和烏云漫天分別是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問題的根源是如何不被淋濕,那么既然察覺到烏云滿天必定是下雨的前兆,所以才去有效的避雨措施和帶上避雨的工具才是防范于未然的主要方式。
防范潛在型問題:解決思路2
第二種解決思路是從最終的不良狀態著手,查明誘因,即由面到點的解決方式,從全盤考慮,擬定解決策略。具體的流程可以參考下圖:
以生活中具體的例子分析,例如:輪胎打滑;
駕車過程中最不希望發生的是輪胎打滑,因為這會引起駕駛安全事故,不希望輪胎打滑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狀態,那么需要分析哪些誘因是會造成輪胎打滑的?粗略分析來看,下雨天氣路面積水,路面油脂等會引起打滑、輪胎使用時間長了造成的磨損、開車技術不理想猛打方向盤等都會引起輪胎打滑。
如何區分可控誘因或不可控誘因?下雨天路面積水、輪胎磨損這些都是不可控誘因,開車技術,輪胎使用周期這些是可控的誘因。如何擬定應對不良狀態的策略呢?比如,可以選擇雨天不開車、打磨開車技術、定期檢查輪胎磨損,縮短輪胎使用的年限比如4-5年更換一次、選擇配置有ABS裝置的車輛等等。
分清問題類型3:追求理想型
追求理想型問題是希望改變現狀,達到更好的狀態,追求理想型問題的出發點必須基于一種價值觀,目的在于提升現狀,規劃的思考視角。
例如,今年的目標是長胖10斤,之前還有一個為之努力的目標是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今年為長胖而制定的計劃是以運動來促進身心健康,合理飲食增加營養來增胖。一年運動120場,年中已過,任務也完成了一半以上。
實踐理想是有一定步驟的,理想或者目標的實施需要有具體的時間期限和必要的實現條件,以及必備的技術和知識,為之付出的具體努力,具體步驟參考下圖:
綜上所述,問題分析有一定的策略和模型參考,但問題最好是靠自己找出來,發現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對變化足夠敏感。
當我們每天為了例行公事忙得團團轉時,其實很難覺察問題的存在,當落差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問題也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