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大爆發時,我們可以這樣遇見平靜的內心。

一天早上,我們來到坐電瓶車的地方。毛先生看到電瓶車已經停在路邊了,司機旁邊的位置還空著,他高興極了,飛奔著跑過去。當他快要到達的時候,從前面過來一個人,一屁股坐到了那個位置上去了。

毛先生很生氣,罵罵咧咧地說:“都怪你,都怪你!我永遠也坐不上那個位置了!”我聽著覺得很好笑,問他:“這次坐不上,下次可以再去坐啊!怎么就成永遠也坐不上了呢?”毛先生還在生氣,嘴巴撅得高高的:“下次也坐不上了,下下次也坐不上了,就是永遠也坐不上了!”我笑話他:“你昨天不就坐了嗎?什么叫永遠也坐不上了呢!你想事情怎么這么悲觀啊!”

我忽然意識到,毛先生經常說這些聽上去很悲觀的話,當毛先生每次表現出悲觀的想法時,我都會感到不舒服,然后覺得必須趕緊給他糾正這種悲觀的想法,很害怕如果他想法總是這么悲觀,將來人生的路會碰到無數的坎。這些害怕的感受不是來自毛先生的悲觀情緒,而是來自我對“悲觀”的恐懼。

孩子天生是自由自在的,他們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他感到開心了就笑,感到不高興了就哭、就鬧。毛先生表達那些我感覺很悲觀的話,純粹只是在表達他當時不開心的感受而已,我卻從中看到了“悲觀”,是在投射我內心的恐懼。

毛先生長大一些后,經常有自己的主意,有時會發脾氣和我吵架,如果我倆吵架的時候,毛爸正好看見了,他會非常生氣地大聲喝止毛先生。毛先生很害怕,不敢再跟我吵架。我跟毛爸說,我和毛先生吵架,這是我倆的事情,問他能不能不要參與進來?毛爸說他不能,他一看到我倆在吵架,就會非常生氣,他說他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吵得很兇,所以他只要聽到家人吵架就會很生氣,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聽到我們吵架。后來我和毛先生想吵架的時候,只好偷偷躲起來吵。

我和毛先生吵架的行為,就像一個按鈕,每按一下,引發的是毛爸情緒的憤怒(生氣)感受,而這種感受,在他小時候就已經烙印在他的身體里,只是因為看到我們吵架就觸發了,他的生氣,和我與毛先生吵架這件事并無關系。心理學上有個說法:人的一生96%只是重復我們0-8歲的生命經驗,換言之,我們8歲以后出現的情緒感受早在0-8歲間就曾經出現過了。

當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有機會看到,在這種感受的背后曾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導致我們產生了這個觸點。那也許,是來自我們童年時期,一個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在我們童年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曾受到過來自家長不合適的對待,例如:斥罵、責打、不被理解、不被關注、以及被嘲笑等等,這些挫折會形成憤怒、悲傷、恐懼、害怕、驚嚇、無力感等等感受,這些感受如果沒法在當時完全釋放掉,就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成為一個又一個觸點。當孩子犯一些我們覺得不能容忍的錯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童年時那個不被父母滿意的自己,因此,觸動了我們內心這個曾經受傷的“點”,而這個“點”背后的情緒就會被宣瀉出來。

回到我們日常和孩子相處的生活上,當孩子糾纏著我們鬧脾氣時,當孩子磨磨蹭蹭擔誤時間時,當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弄得滿地臟兮兮時,在我們正準備勃然大怒,出手或者出口教訓孩子的時候,時時記得提醒自己“STOP”,暫停一下,感受一下涌起的情緒來自身體的哪個部位?例如:在肩膀、胸口還是脖子有感覺涌出來呢?具體有什么感受出來呢?緊繃的?麻麻的?有點熱熱的?還是其它什么感受呢?然后感覺它,只是感覺它,感覺當下那個身體部位的感受。這個過程其實很快,可能是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這種感受會慢慢消失,然后我們的內心會恢復平靜。

我們可能會問: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這樣做當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當我們開始練習這種對情緒的覺察時,我們會發現,在面對孩子的脾氣或者是各種我們覺得不好的行為時,在內心平靜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旁觀者。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我們以旁觀的姿態去看待事情的發生時,我們就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不會陷入情緒的失控之中,從而會生起面對以及解決問題的智慧。

例如:孩子想要某樣東西,得不到時可能會哭鬧不休。如果我們沒有做情緒自我覺察的練習,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勸導并向孩子解釋,孩子不聽,繼續哭鬧,我們開始煩躁,如果旁邊有觀眾,我們甚至會感到羞愧,最后要么使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要么就是妥協,然后下次再有雷同事件發生。那么,如果我們做了情緒自我覺察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首先,我們會感覺到內心的平靜,無論孩子怎么哭鬧,我們的內心都是平靜的。然后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哭鬧的背后原因,是在使用獲得較量勝利的手段?還是為獲取父母關注的情感需求呢?當我們的內心是平靜的時候,當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哭鬧的背后原因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能做出合適的行為來處理孩子哭鬧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執著于問:當孩子怎么樣的時候,我可以怎么做呢?我們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跟自己說STOP,感覺一下自己的這種執著的情緒來自身體哪個部位?具體有什么感覺?身體會告訴你答案。

有了孩子,從心理上,我們會有再一次面對童年的自己的機會,我們因孩子而引發的各種各樣情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去關注自己來自內心深處被掩蓋起來的情感需求。如果能克服當初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努力去修正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善待孩子,能讓我們彌補童年的缺失,讓自己的心理更完善,更健康,從內心真正成長為一個成年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