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激勵理論激勵自己和學生

好,我們來總結這一章---《善于激勵--大學生的激勵與管理》

首先重中之重需要掌握激勵的本質,激勵是什么意思?什么因素會讓你感覺受到了激勵?激勵理論相互間有啥區別?怎么善用激勵理論來激勵自己和學生?

激勵:本質是從個體的需要出發,利用某些外部誘因刺激個體并使之轉化為內部動機,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的欲望,使組織成員按照組織希望的方式采取行動,達到個人努力與組織目標的一致和統一。

也就是說,激勵有四大要素:需要、動機、行動、目標。

吶需要是什么?需要是個人生存、發展所必須的一定的事物支持。它偏向外部。

動機呢?動機是需要刺激你之后轉化內部的東西,它是發動、指引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偏向內部,再指引行動。

換句話說,你想讓一個人行動,你要學會激發他的動機,找到他的需要。

就大學生而言,他們這一階段人生觀具有崇高以及積極的特點,其需要是從封閉到自由的大學,突然間接觸太多,什么都想要,需求多樣,想戀愛想學習想上天,所以還會有矛盾,而且強烈,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性。

其對應的動機也會呈現多樣、發展、差異、沖突,同時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但在多樣化的動機里成就動機占據主要地位,我們要抓住學生的主要矛盾。

成就動機理論有三個角度:

一是追求完美型。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觀。

二是從成就取得的可能性角度,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觀。

三是從成就動機的情境出發,在求知時,在學生工作時,在面對老師和家長時。這是奧蘇泊爾的成就動機。

PS 這里補充一個小點,這個奧蘇泊爾就是學習理論中認知派的意義學習理論提出者。

意義學習還記得嗎?就是連接以往經驗進行學習和關聯的那位。


好,繼續

從激勵的過程來看呢,分為激勵的開始也就是需要的不同,還有激勵的過程,以及激勵結束也就是結果滿意度,這三個角度把激勵理論分為 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狀態型激勵理論。


內容型激勵理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2.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3.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他認為期待強化了行為。

而期待有兩種,一個是這個結果會是什么樣子的期待,一個是我能把結果搞成什么樣子的期待。后者是效能期待。這種判斷叫做自我效能,這與自信相關聯,但偏向按照過去的經驗推導出自己完成的可能性。

想起了光頭劉的自我教練,那應該就是加強自我效能感。


過程性激勵理論:

揭示目標和后果的動態關系

期望理論:弗魯姆的 ?激勵力量M=效價V x 期望E

效價是 他對你來說的價值 和 重要性

期望是可能性。


狀態型激勵理論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海德的歸因理論


再回頭看,我們知道了需要、動機、行動和目標影響激勵,吶我們激勵學生就可以從這四個角度出發。

需要怎么激勵?結合馬斯洛

動機?聯想成就動機理論

行動?聯想聯結派的外部刺激。

目標?還有激勵的三過程,都是可以拿來用的。


好的,以上,就是激勵與管理的內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