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鎮的四大標志是水、橋、石板小巷和石硚埠頭。雙林一個也不缺,而且還原汁原味。
今天我專門來說說雙林的石硚口。江南水鄉,河網密布,而作為集市的鎮在選駐上就離不開河,港和灣。有的是自然天成,有的則是人工開挖。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
有水必有橋,橋是為了連接兩岸,同時有河必有舟,有舟必須要建硚埠頭。硚埠頭就是 舟中之人上岸的樓梯。
所謂硚埠頭,就是用整塊的條石砌成的一個石階梯,是船與岸的承接物體。
老雙林河網環繞,街隨河緣,店依水建,開窗見河,抬步涉橋,小河兩岸則是石幫岸和一排排的石硚口。
石硚口有大有小,小的丈余,大的十丈。造型也不同,有轉身硚口和直落硚口。
這是轉身硚口,有一個轉身平臺,整個硚口都從水中立起。
這是直落硚口,這種硚口一般比較寬,稱為大硚口。依靠幫岸向水中伸展。
雙林的硚口隨處可見,有河就有硚埠頭。
別小瞧了這石硚口,在歷史上這些硚口可是擔當了許多的重任。
江南人家,擇水而居。水是村落選擇的最重要條件。雙林附近的村落名稱都有一個兜,灣,垯,這皆與水有關。作為水鄉商貿集市的鎮更是以水運方便為主要條件。
雙林鎮的建鎮歷史是由東向西發展的,從東林到西林的遷移主要考慮的是水利。
水是人類生存的最必需的條件。在物質文明不甚發達的農耕時代,水利就是城鎮發展的最基本條件。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現實生活中有更深的內涵。
因為那時所占據的水利位置的便利對人的生活影響實在是太大太深了。首先,每天吃的水就是河里直接提的。近水人家不用挑水,直接用桶向河里提,隨心所欲,用多少提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稍遠一點的就拎水吃,用小水捅拎,男人女人都行,反正方便,隨時都可以帶一桶上去。
而離河道遠一點的就沒有這樣方便了,幾乎每天都需要挑水,家里要備有水缸,男人們必須把水缸管起來,一天兩擔三擔地挑,水缸必須保持滿滿的,否則這家的主人會被人說懶。
不僅僅是吃水,近水人家還占有洗涮的方便和出行的方便,因為那時要出遠門的話,一定需要坐船。
而石硚埠頭就是人與水的媒介,人離不開水,也就離不開硚口。
幾乎每一個硚口都管有許多人家,一般都有規律,走這個硚口的經常就在這里,不去客竄。
石硚埠頭在集鎮上,更是商貿的必須。是城鄉交換的必經之路。小鎮的生存依賴的是廣大的農村。在農耕時代,小鎮的功能主要是商貿。農民把農產品拿到集市上賣,然后換取油鹽等生活必需品。
硚埠頭又成了城鄉交易的媒介。
大硚口消失了,但地名猶在。這里曾經是雙林有名的東潭,有一個巨大的硚埠頭,每天從這里進出的貨物不計其數。這些硚埠頭是雙林繁榮的標志。
這里現在是冷冷清清了,但你應該可以想像曾經的人來人往。
雙林的石硚埠頭分布在虹橋港兩岸,塘橋港以及金鎖橋畔和木匠埭。
河邊人家依然,雖然沒有十分依賴,這這硚口,還是每天都要走幾回的,因為習慣,因為方便。
這系舟石見證了歷史,銘刻了繁忙的痕跡。不要去破壞它,讓后人們知道這水鄉古鎮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