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電話回老家時,聽母親提起我小侄女上早教班了。這讓我非常疑惑:我清楚地記得,表弟曾經非常堅定地說過,上學前不會讓孩子上任何早教班的。究竟怎么回事呢?仔細了解情況后,發現是因為表弟帶孩子幼兒園面試時被打擊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三歲的小姑娘不會扣扣子、拿到玩具不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面試結果自然不理想。怎么辦呢?表弟覺得上早教班倒是個簡單省事的辦法。但上早教班真的能解決那個小姑娘在面試時的問題嗎?未必。
在我看來,只有懶惰的家長才會把孩子的教育全部都推給學校或者教育機構。就比如說,早教班會專門教一個快三歲的小姑娘扣扣子嗎?一個快三歲的孩子,不是應該能夠自行完成一些生活上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嗎?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名字叫《驚呆!國外一歲半baby獨自在家24小時會干什么》,說實話,真的被驚到了,覺得這個孩子簡直逆天了。
但實際上,讓孩子獲得類似的自理能力并非難事,關鍵是家長要花時間去訓練孩子。《孩子,挑戰》一書的作者認為“孩子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具體明確的訓練。花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應該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常規內容”。
比如說娃娃獨立吃飯這件小事情。孩子真的沒有自己吃飯的能力嗎?不是的。我記得娃娃七八個月的時候就會用勺子了,只是還不太靈活,常常把米粉撒到外面,而且糊得滿臉滿頭都是。后來我產假休完上班,家里老人接手帶孩子,就很少讓娃娃自己吃飯。娃娃常有自己搶勺子的動作,但總是被大人打斷、強行拿走。最近一段時間,我給他洗澡時,發現他已經能很熟練地將澡盆里面的水舀到一邊的臉盆了,覺得他的手部精細動作應該比以前發展很多了,自己吃飯應該沒問題。于是等周末我休息在家時,就拿了勺子讓他自己吃飯。結果,出乎意料的是,他自己吃了幾口就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有興趣自己動手了。我驚恐地意識到,娃娃已經習慣飯來張口了,在我們家長的強迫下,放棄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念頭了。
這其實和小侄女不會扣扣子是一個問題。怎么辦呢?在《孩子,挑戰》中,作者提出的辦法就是:家長要花時間去訓練孩子。并給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議:
1. 要給孩子的探索和學習留出特定的時間
當你周一一大早急匆匆地趕時間上班時,你肯定沒有耐心等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所以,要給自己和孩子都留有充分的時間來練習一項新的技能。
2. 利用角色扮演法。
大多數小孩到一定年齡后會對過家家之類的游戲無比熱衷。巧妙利用過家家游戲,利用游戲中的道具,孩子可以扮演游戲中的角色,在模擬情景中進行練習。書中提到就餐禮儀的學習等。除了過家家游戲,當預計到孩子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的事情時,也家長可以根據情況,設計特定場景,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可以認為是加強版的過家家。比如書中提到,當孩子要去醫院做手術了。家長和孩子可以模擬住院期間的一些事情、流程,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適應患者角色。
3. 家長的態度:鼓勵、耐心、信心
這一點是孩子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家長要特別注意的。在這方面,我有失敗經驗。娃娃現在就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玩玩具或者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時,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媽媽弄!而不是自己嘗試去試一試。這說明平時我們給他的幫助太多了,所以讓他有了依賴思想,有點過度養育了。
4. 特別注意: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的作用什么?
我想我遇到的問題,大概是國內外很多家長養育孩子過程中同樣會遇到的問題。所以,作者特意在文中提出: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必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讓孩子自己練習,獨立解決問題。當然我覺得,還要取決于孩子遇到的這個“困難”是什么。可能由于篇幅的問題,作者并沒有展開來寫。家長需要判斷,這個“困難”是不是孩子能力解決范圍能的,最好是“夠一夠”就能解決的問題。否則,有可能會打擊孩子解決困難的積極性。
另外,我發現自己要正確認識“技能”。“技能”并不局限于一些諸如“扣扣子”之類的生活技能,而是廣義上的“技能”,比如人際交往的技能、和人溝通的技能。就像書中的例子: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孩子將來會遇到的住院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推而廣之,可以在家里一起和孩子模擬很多可能遇到的場景,比如游樂場遇到大孩子搶玩具如何應對之類的,這也是一種技能的習得。
不過,我覺得在孩子學習各項技能時,我們父母必須要有“放手”的理念。作者沒有提到這一點,估計和國情有關系。和西方的父母比起來,中國的父母對自己孩子好像總是不那么有自信,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大膽放手吧,過多的保護,只能讓孩子長成易碎的瓷器;只有經過困難的淬煉,孩子才能百煉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