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自己的史書,讓別人羨慕去吧

自2009年12月起到現在,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已經將近有七年了,寫寫生活、寫寫感悟、聊聊人生,偶爾也出一些影評游記、愛情小說,心情差的時候可能簡單記錄一筆,心情好的時候可能洋洋灑灑上萬字,不管怎么樣,每天記錄上那么一筆,在以后的日子里,回顧生命中曾經的一天,可以有跡可循。

從數量上來看,今天這一篇正好是第3000篇,從分類上看,已經有超過60個不同標簽了,有些時候不知怎么分類,甚至兩三篇文章做一個分類。

看到簡書上一個專題,叫“談寫作”,看到那么多大談寫作技巧、如何堅持,甚至自己如何牛逼把自己吹到天上的人,我覺得,有點變了味。

談寫作,我想,應該先談談人生。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心中有著自己的理解。說起談人生、談理想,很多人可能會一笑而過,畢竟是一個相當扯蛋的話題。人生有什么意義呢?人,該是有多么的渺小,不說古代那根本不值錢的命,即便現在人權社會,全世界這么龐大的人口,要是每個人生都有意義,那世界將改變的不可想象。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即便有能力撼動世界格局的偉人,終究不過成為黃土,根據現代生物學理論,生物的繁衍,壓根不會有什么轉世投胎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旦死去,生命終結,即使精神長存人世間,人本身再也不會跳出來了。

于是,在人類文明形成過程中,產生了史書,在科技還并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以寫書的形式記錄下某些人、某些事兒。而能進入史書的人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生命一結束,也無所謂意義了。

作為一個小人物,身處于這個信息相對發達的年代,或許死后,在什么地方能留下我的名字,也或許現代意義上的大人物,很快會被其他人物所取代。我沒有太大的抱負,也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對于自己,我負責到底。

于是,我的內心萌發出這樣一種想法,以自己為史官,記錄下自己每天的歷史,或許記下那天干了什么,或許記下那天有什么想法,以一種不限形式的方式每天寫篇日記,而我的每一天都是我人生史書的其中一頁。

我不知道,這樣一本書能有多大的意義,或許根本不可能出版,或許沒有讀者。但我樂此不彼。

有一天,我聽說了一個叫柳比歇夫的人,有人為他出了一本書叫著《奇特的一生》,這個人的人生當真奇特,記錄了五六十年的日記,從不間斷,而記錄的內容也極度乏味,都是什么時間,干了什么,花了多少時間,這樣的內容。我想,如果有個現代軟件可以實現這樣的記錄,柳比歇夫一定愛不釋手。而柳比歇夫也確實做了很多事,由于這樣的記錄,似乎得到了比別人多的多的時間,而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也流傳下來,令眾生受益。可以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可以復制的人生,柳比歇夫這奇特的一生是最容易復制的。

讀了《奇特的一生》之后,我的世界觀差點被顛覆,我津津樂道的幾年的每日一篇比起大神來,根本不堪。

也正是這樣一番激勵,倒更加增加了我的自信,連續寫個幾十年日記,應該也不會是什么難事。

此后,不管工作再忙,再困再累,我都會記下這一筆,隨著習慣的養成,效率倒也提高不少,一般十五分左右就能出篇完整的文章了。

有朋友會疑惑,每天都寫,能有這么多東西可以寫么?該不會每天都是流水賬吧?因為習慣寫作的緣故,養成了思考的習慣,每天遇上些可以討論的小問題,我都會記在心里,有空的時候可以發表一篇感受。在有些日子不出大門一步,似乎什么新鮮事物都沒有接受,這樣的日子,我會想起儲備著的小議題議論議論。現在的手機都很方便,隨時隨地可以把靈光一閃想到的話題記錄下來。我的儲備很多,夠一兩月用的,甚至現在把我獨囚個幾個月,只要有臺電腦,或者紙筆,我都不會覺得太無聊,我還有好多議題可以寫呢。

也有朋友疑惑,真的是每天都在寫么?不會生病,不會high過頭么?難道大學畢業散伙飯那天晚上,還有心情靜下來寫一寫么?我不是柳比歇夫,離他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會記錄關鍵詞,只要一得空,就會補上。

快樂,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持系統,我能從中得到快樂,我不覺得是負擔,哪天真的讓我放棄,我會很不舍。某年某月某日,我失戀了,那天晚上,那之后的幾個晚上,我發現比失戀更讓我痛苦的事情是讓我放棄寫日記的習慣。

為熱愛,也為自己,熱愛我的生活,寫自己的歷史,這是我寫作的初衷,我從未放棄。

某年某月某日,當我的身體已不足以支撐參加任何活動,等到那時,我會對身邊的老家伙們說,看,這就是我的一生,也有苦有累,有笑有甜,也曾留下遺憾,也曾實現夢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