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后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
李成擅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并加以發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云,后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這種“石如云動”的形象成為以后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甚至被推為古今第一。
李成的山水風格在當時受到了廣泛的推崇,追隨者眾多。以李成為創始人,郭熙等人為主將的李郭畫派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宋神宗時一度成為北宋山水畫壇的主流風格。
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雪映丹青——中國古代冬景繪畫特展”剛剛撤展,展中兩幅宋畫傳和李成有關。是又不似,不是又似。
也許"似是而非"驚了李成的千年夢,在接下來的“咫尺江山——中國古代山水畫手卷展”中放出大招,《茂林遠岫圖》現身(老館的臥游江山都未展出)。這件雖說也有爭議,但屬名是李成! 沒有"傳"字。
《茂林遠岫圖》設色絹本,縱45.4厘米,橫141.8厘米。
李成畫作在宋代多作為屏風的屏面而存在,此卷橫141.8厘米,橫45.4厘米,據學者考證這件《茂林遠岫圖》應是曲屏的屏面。
曲屏又名枕屏,通常作幾疊,常繞床而展,屏心內容以山水畫居多。按此描述應如上圖所示。
以山水入屏,使得文人士大夫們可以暫時拋開冗雜繁忙的日常瑣事,想象著山野叢林中的一方凈土,枕著這秀美的山水入夢,在可觀可居可游的畫中欣賞樹木蓊郁,流水潺潺,在小小曲屏中完成游覽北方山川的審美體驗。
《茂林遠岫圖》畫前隔水處有乾隆題詩:
澹池蒼山蔚古枝,
惟應造物與為師。
何人著論名無李,
是處營丘放筆時。
畫心有乾隆的一首七言詩:
元氣淋漓萬木枝,
荊關而外自成師。
奩屏合付閨中秀,
硯匣琉璃冥寫時。
拖尾南宋向冰跋文:
曾祖母東平夫人,實申國文慶靖公之孫,樞使惠穆公之女也。右李營丘城所作茂林遠岫圖,即祖母事先曾祖金紫時奩具中小曲屏。大父少卿靖康間南度,與趙昌、徐熙花攜以來,今皆保藏,敬書所自,以詔后世。嘉定乙卯歲冬至日,古汴向之若冰。因再裝池,以示友人姚晦、徐元海、夏齊卿、朱仲幾,劉宋儒。
元倪贊書跋
李營丘平生自貴重其畫,不肯輕與人做,故人間罕得,米南宮至欲作無李論,蓋以多不見其真者也,此卷林木蒼古,山石渾然,近岸縈回,自然趣多,類荊浩晚年合作。至正乙巳六月二十日,吳城盧氏樓觀,延陵倪贊。
明張天駿書跋
李營丘作茂林遠岫圖,倪云林評其有渾然天趣者也,東平夫人之曾孫,嘗識其曾祖母金紫時小屏之具。今觀其峰巒疊翠,草木聊青,舟車往遠,亭館森郁,有無限真賞,良可嘉也。內監吳公用誠得之,不啻拱璧,余特認之如右云,時弘治三年秋八月二十五日也,文華殿直之暇,云間張天俊。
畫上還有百余方收藏印跡。
此畫經南宋賈似道、元代鮮于樞、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等名家收藏,后入清宮內府。
由于這幅《茂林遠岫圖卷》沒有款識,后代的收藏者也都是根據畫卷后部南宋向冰、元代倪瓚以及明初張天駿三人的題跋,而將其作者定為李成。所以該作品多被看做是流傳有緒、唯一可信的李成真跡。
明、清時期的張丑、吳升等曾認定題跋為后人補配,懷疑作品不是李成真跡。當代鑒定家對這件作品的作者歸屬問題也存在著諸多推論,有繪畫史家認為可能是北宋另一山水畫家燕文貴之作。
無淪有什么爭議,這是一幅北宋的佳作毋容置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畫心清晰些,我們一起入畫游山水戲云煙。
將此幅《茂林遠岫圖》 從右至左徐徐展開,此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場面開闊,氣勢恢弘。遠處,雄壯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昂然屹立,顯示出頂天立地的豪邁與莊嚴。近景處,小橋流水、泊岸輕舟,以及往來不斷的行人車馬,營造出的卻是一派輕柔舒緩的場景。與遠山相互襯托,剛柔相濟,使畫面既和諧又生動。更有樓臺塔寺、流泉飛瀑點綴于溪畔崖間,叢林蒼翠,連綿不斷,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滿目、郁郁蔥蔥,令觀者心情舒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李成長期居于北方,此圖描繪的正是北方夏日山水之景,北方山石質地堅硬,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此畫中作者以形似斧劈和卷云的皴法,呈現出了北方典型的地貌特征。
李成的作品用色不多,顏色清雅淳厚,恬靜莊重,有一種雍容典雅的韻味,沒有絲毫的火氣與造作。李成的畫“墨潤而筆凈,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的確,與范寬相比,李成的作品更顯文氣,這與他廣博的才干與豐厚的學識修養大有關聯,作品中的“書卷氣”很重,此特點在這幅《茂林遠岫圖卷》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再觀可以充分體驗古人“三遠”的構圖特色。與西方的焦點透視法則不同,中國的山水畫以散點透視為主,可以在同一幅畫中以俯視、仰視、平視等多角度表現景物特征。宋人曾提出繪畫有“三遠”:平遠、高遠、深遠。
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
卷首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待發、河岸蜿蜒的清曠平遠之景。
高遠
即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
過平遠之境后山勢漸趨高峻,峰巒此起彼伏,逶迤曲折,直上云霄,雄渾磅礴,林木深秀,高遠之象盡現。
深遠
自山前而窺山后,塑造深邃莫測的空間。
山腳溪水潺潺,行人涉水而過,山巒樹木依勢而就,上方山谷飛瀑,一瀉而下,煙嵐霧靄,縹緲其間,可謂“深遠”之景。
畫面構圖“三遠”法的并用,構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無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畫風貌的典型氣息。
? ? ? ? 觀宋畫山水,體山靜日長
時間是一種感覺,陽春季節,太陽暖融融的,我們感到時間流淌也慢了下來。蘇軾有詩謂:“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無爭、無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靜寂的,一日有兩日,甚至片刻萬年的感覺都可以出來。“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這種永恒感其實是一種真實的人生感受,并非為哲學家所專有。可以這樣說,不了解中國畫家對永恒的追求,可能有很多畫就讀不懂。
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奧的終極之理,就是山自白云日自閑,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心不為物所系,從容自在,漂流東西,就是永恒。永恒就在當下。
在靜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長。靜寂不僅和外在世界的鬧劇形成對比,靜寂中也可對世間事泊然無著染,保持靈魂的本真。靜寂不是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卻了時間,藝術家與天地同在,與氣化的宇宙同吞吐。在靜寂中,與水底行云自在游。
中國畫有追求靜凈的傳統,清惲南田甚至以“靜凈”二字來論畫。他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什么叫做天游?天游,就是儒家所說的上下與天地同體,道家所說的渾然與造化為一。天游,不是俗游,俗游是欲望的游,目的的游,天游,是放下心來與萬物一例看。對此境界,南田曾有這樣的描繪:目所見,耳所聞,都非吾有,身如槁木,迎風蕭寥,傲睨萬物,橫絕古今。不知秦漢,無論魏晉了。(節選于《生命清供》 朱良志 著)
附:咫尺江山畫展前言及手卷名錄
1 五代南唐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2 北宋 李成 茂林遠岫圖卷
3 南宋 馬麟 荷香清夏圖卷
4 元 王蒙 太白山圖卷
5 明 文徵明 桃源問津圖卷
6 明 沈周 千人石夜游圖卷
7 明 王紱 湖山書屋圖卷
8 明 宋旭 別意圖卷
9 明 宋懋晉 溪山無盡圖卷
10 明 何浩 萬壑秋濤圖卷
11 明 董其昌 峰巒渾厚圖卷
12 明 陳煥 秋山行旅圖卷
13 明 佚名 江山無盡圖卷
14 明 佚名 千巖競秀圖卷
15 明 佚名 長江萬里圖卷
16 明-清 佚名 秋山讀書圖卷
17 明-清 佚名 荷亭消暑圖卷
18 明 曹羲 仿荊關山水圖卷
19 明 佚名 海天落照圖卷
20 明-清 佚名 水閣興秋圖卷
21 明 佚名 仙山樓閣圖卷
22 清 高岑 江天樹影圖卷
23 清 王翚 臨富春山居圖卷
24 清 王原祁 西湖十景圖卷
25 清 王原祁 西嶺云霞圖卷
26 清 董邦達 盤山十六景圖卷
27 清 楊晉 空山獨往圖軸
28 清 樊圻 江浦風帆圖卷
29 清 蕭云從 江山攬勝圖卷
30 清 錢維城 飛云洞圖卷
31 清 弘旿 江山攬勝圖卷
32 清 永瑢 長江帆影圖卷
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