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恒常性是指個體即使在與他人短暫分離時,仍能維持對客體穩定、完整的認知能力。
而缺失這種能力的人,會因為他人的沉默,或者疏離,陷入巨大的恐慌。
比如我有位來訪描述,男朋友幾個小時不回消息,她就會反復撥打對方的電話,對方電話如果打不通,她會出現明顯的心悸、手抖。
這就是內在客體,徹底崩塌的具象化。
一般來說,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由于焦慮的形成機制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穩定的養育環境,對于親密關系,很容易感到沒有信任,所以成年后,還是會沿用這一套模式。
當對方及時回應自己時,會感受到濃烈的被愛。
一旦對方無回應,就會跟我沒有價值劃上等號。甚至會腦補出100種對方變心了,自己被討厭等負面劇本。
由于焦慮的養育者這個客體,在他們0-3歲的時候,沒有保持恒常,可能是經常缺席,比如長年出差,或者時而熱情時而冷漠,所以就會形成他們自動把得不到回應,解度為危險的防御機制。
還有一些是重要養育者突然離世等,摧毀了孩子剛剛建立的客體恒常。
成年后,如果沒有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課題,可能還是會去反復經歷類似創傷。
陪伴我的焦慮來訪們這么多年,我特別能理解和體會那種絕望的感受。
但是,一味沉淪在幻想里面,肯定是不解決問題的。
如何自救呢?
首先,打破回應=存在的錯覺,不要把不回應和拋棄直接畫等號。
尤其是當焦慮的伴侶是回避型的時候,他的不回應,其實不是針對你,甚至在矛盾沒有爆發的時候,不是惡意的。
你要把自己的想象和真實的情況進行區分對待,比如你猜測他變心和別人在一起,你需要有證據才可以下結論。不要用簡單的一句,第六感直覺。
可以把你的猜測寫出來,然后把沒有證據的全部刪除。
其次,可以為自己設置一個焦慮隔離區。
比如說你預感對方這個時間點在工作,不會那么及時回復你,那么你可以在這一個小時,不要看手機。
轉移注意力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定要給自己找事情做,不要閑著,更不要等待對方的回復。
一旦感覺恐慌或者焦慮,馬上進行正念聯系:“此刻我的焦慮,只是過去的我在向自己求助,我現在已經很強大了,我可以幫助自己。”
第三,重建一個穩定的內在客體。
由于人都是會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個客體,最好不要是具體的人。
曾經我的咨詢師建議我去跟親戚建立類親子關系,后來我也發現,真的太難了。
所以后來我也是轉向了內求。
用類似于kong椅子療法的方式,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理想父母。
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強大的自己,永遠是自己不變的依靠。
第四,建立替代客體,不要全部寄托,只為自己創造更多支點。
不管是客體還是自體,都有虛弱的時候。
這個時候,哪個支點不行了,有其他的支點作為選擇,人生才能不崩。
不是倡導養魚哈,這個支點也不必須是人,可以是寵物、畫畫、寫作、唱歌等等都可以的。
客體恒常其實非常常見,也不要覺得自己有什么人格缺陷,只是未被療愈的童年創傷,在向我們呼救。
我們要允許自己脆弱,也要學會重構安全感。
只有當我們停止過度依賴他人,轉向自我成長,內在恒常性才有機會重新構建。
正如溫尼科特所言:“真正的安全感,是帶著裂痕繼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