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做完用戶訪談后,總會涉及到對訪談內容的分析,為了便于事后分析,就需要提前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常見的三大記錄方式有現場記筆記、錄音和錄像。現場記大量筆記會打斷訪談的自由進行,無論對訪談員還是用戶,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錄像中包含大量的信息,事后重看也會消耗很多時間。所以,對于一般的用戶訪談,我們都采用的是錄音記錄,事后再對錄音進行分析,不過,有時也會同時安排1-2名記錄員在單面鏡后面進行記錄。
無論是對錄音進行事后分析,還是記錄員當場記錄,都會涉及到轉錄的過程,即把用戶的口頭語言轉換成適合研究員進行分析的書面語言。我經歷過的兩家公司都有各自的轉錄處理方式,其中一家要求記錄員必須逐字逐句記錄(甚至包括一些停頓、語氣等),另一家要求只記錄關鍵要點。那么問題來了,轉錄是需要逐字逐句地轉錄還是只記錄關鍵點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以前很糾結,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全部記錄,但那樣會消耗很長時間?,F在想來,這個問題恐怕并沒有標準答案,與其去討論哪種轉錄方式正確,還不如去思考什么樣的轉錄方式適合自己的研究目的。如果為了給受眾呈現一個典型的用戶故事,這時就需要把要點記全,最后給出連貫且正式的書面語言。如果為了做出更詳細的語言分析或會話分析,就需要逐字逐句記錄。如果是為了分析醫患之間的社會互動,那么轉錄中的語調、停頓和重復都會比較重要。
除了去思考適合研究目的的轉錄形式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是多名記錄員進行轉錄,在事前一定要告知轉錄的基本要求,以確保轉錄的信度。在此,我也比較提倡每進行完一次訪談,訪談者和記錄員一起快速地回憶訪談信息(此時其實已經開始了所謂的意義分析),一來及時確保各自對用戶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二來可避免事后轉錄稿批量分析所帶來的壓力。
讀到這里,你基本可以看出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強調轉錄的效度和信度。我們平時都在說訪談要深挖用戶的痛點、興奮點、需求等等,去提高訪談的品質,但是很少提及轉錄的品質。從面對面的訪談到錄音,其實已經失去了肢體語言;再從錄音到轉錄稿,再次失去了語音、語調等(此時用戶的反語是很難識別的),最后獲得的轉錄稿是一種去身體語言、去語調音調的貧乏描繪。如果研究者未充分注意轉錄的品質,很可能會影響最后的研究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