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湊書單的時候,買了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正如書名所說,全書匯集了柏楊先生在各個場合關于“丑陋的中國人”的演講與雜文,對于一位不是很了解柏楊先生的人,感覺他怎么到處宣揚中國人的不好,但讀著讀著發現說的那些事情,是真的說到了中國人的痛處,這么幾十年過去了,不管是附會的,還是真是心有戚戚的,在若干的柏楊說過或沒說過的丑陋的地方都有了些新的發揮。
按說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人,要對自己民族的性格發表什么言論,也太不自量力了點。不過讀了這書,確實有些想法,想著說出來做一家之言,也沒什么不好吧。說的好了,可以聊作自慰,晚上睡著了也可以偷笑一番;不好了,也可以立此存照,待到有了新的見解時再來推翻它,也不用覺得有什么太丟人的。
我以為,中國人所有的丑陋的根源,在于自私。
這個說法肯定會讓很多人覺得奇怪。我們不是不斷的批判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而說中華文化的好處是集體的團體利益為先嗎?怎么到了這里反而說中國人更加自私呢?這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這是兩樣不同的自私。實際上,就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面說的,所有個體都是要把自己的基因最大可能的遺傳下去的;從這個進化論的觀點看,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維護個人利益的自私這個層面上并沒有多大的 區別,誰都想自己過得好些,這個自私應該可以算作人的本性吧。只不過問題是,西方人固然自私,卻也同樣承認別人也應該有自私的權利;中國人自私,卻是希望這個自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西方人這種受限制的自私很容易看到。你固然可以把一個擅自闖入你的領地的人加以處置而不需負任何責任,可你卻不能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而有污別人的視聽。社會上制定了規則,立了法,只要你別越了界,傷害了別人的自私的權利,那么就由你怎么去折騰吧。
可是在中國人這里,自私是沒有什么特別的界限的。大致的意思是,我想要我自己好,我的家人好,我的朋友好,我認識的對我好的人好,我不認識的但我覺得好的人好;至于這個好要不要付出另一部分人的代價,其實從心底里并不是太關心。就像說公共場合下的喧嘩、隨地吐痰之類的,自己爽了就好,至于其他人的利益是不太用操心的。
這個不受限制的自私的想法帶來了很多的問題。舉一些例子。
首先,虛偽。每個人都想要不受限制的自私,但心里又明白自己的自私是可能妨害旁人的自私的,這個旁人未必就那么樂意讓你這么自私。所以怎么做呢?一個解決之道就是去宣揚違背人的本性的所謂的高尚的不自私,比如在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所謂‘感動中國’的那種評選,教育別人要無私奉獻,那么我就可以拿到你的放棄的那部分利益了。結果是整個社會都在努力的制造道德模范,言不由衷的對別人說,道德應該是那么的高尚才行啊。
其次,怯懦和欺軟怕硬。因為每個人都自私,但這自私卻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在有能力侵占別人的利益的時候,那就占,所謂欺軟;在受到強權欺壓的時候,因為預計到反抗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暫時性傷害,所以并沒有多少反抗的欲望,所謂的怕硬。這種自私而來的 怯懦也使得人不太可能主動去反抗更大的強權的制度,因為這于個人的損失可能更大,所以使得社會有保守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