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明白人;要擺脫直覺和經驗的控制;了解經濟社會運行的規律,顛覆自己多年積累的常識和定勢;對這個由海量陌生人緊密連接的社會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
第一要要了解我們情緒的基本反饋機制;例如大腦的大部分決策,都是在很短的時間里,靠直覺、情緒、慣性這些驅動機關作出的。例如商家敢于作出:“一個月無理由退貨”的承諾,就是吃準用戶的“損失厭惡”心理;一旦擁有,再放棄帶來的損失感成倍增加,所以絕大部分不會退貨;再比如,房屋裝修公司會特別強調,這個設計幫你增加了多少房間使用面積,折成房價相當于多少錢?他們是通過在你的“買房賬戶”里增加價值,說服你別太在意在“裝修賬戶”里被他們多賺了錢。
第二、做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明白人,需要我們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前行啊!例如我們可以學習通用電氣矩陣、邏輯樹/決策樹,SWOT模型,MBTI人格理論(自我管理),SMART原則(目標管理),思維導圖,5WHY分析法,案例復盤,組合定價法,結構溝通法,批判性思維,系統思維--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正向和逆向思維。目標管理MBO,管理是由目標來管理的,管理者做的事情不過是面對一個目標,你要分清步驟,你要區別那些事情是創造價值的,哪些事情是不創造價值的,或者說是跟目標無關的。如果你不始終是把目標作為管理的前提,那么管理者就會陷入到一種很自由散漫的狀態,他會做很多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當中很多是跟目標沒有關系的。
管理就是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盡可能地增加與目標相關的價值環節。
第三、需要有一種堅持的精神;因為戰略很難被清晰地規劃,要靠執著和堅持才行。大的勢要走對。第一,你要相信這件事,第二你愿意為此堅持。這就可能拿到一個成果。你做著做著,發現不對,就要調整,最怕走回頭路。
同時對于現在從事大學生或者畢業一段時間的年輕人的事業;就是需要我們年輕人要多學習知識,而不是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回來去炒回鍋飯,如果多學很多知識和技能,多發展自己的特長,則能夠幫助一個人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第一、更需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以及社團溝通等能力,更多的需要培養:自我教育為主;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具有健全的道德和審美修養,又對人生、世界及大自然有反思和好奇的知識精英;博雅教育又叫通識教育或自由技藝,學校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幫助學生廣泛涉獵知識,打造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以及重點三個方面:批判性思考和邏輯判斷;溝通和交流;獨立學習、自我教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獲益終生。博雅教育提供冷靜判斷的利郎、溝通風格的力量和問題定性的力量。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這包含了教育者的言傳身教、諄諄善誘,也包含著學生的學習反思和踐行活動;最終達到受教育者的心靈自由!獲取獨立思考自由意志。
第二、讓每一個人按著自己的長處去發展,去體現自身的價值。教育初期一個合理的目的應該是讓個人建立起比較廣博的認知和愛好,培養對于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好奇心和行動力,鼓勵社交,理解責任感的意義。隨著教育程度的加深和閱歷的增長,在了解和嘗試之后,如果幸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個時候之前的基礎培養就會發揮作用,會讓之后的個人成長有清晰的目標,然后自我驅動,同時還有行動力去執行;當一個人比較清楚自己長遠期的價值觀時,行動上就會去持續地對自己和社會有價值的事,也就不會那么浮躁了。欣賞美-是有門檻的,需要敏銳的眼睛(知識面寬度和精度)以及敏感的心(人文素質)
大學期間,很多的時候并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時候,就要嘗試做一些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經歷了之后,就會形成穩定的認知和個人選擇: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同時培養,前者是工具(對外推動著科技進步,對內也鍛煉自己發現問題、描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解決實在的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通過閱讀和寫作的具體目標,保持對人文的熱情,回歸到自己生活的本身。
我們要看一下國外的大學生,例如德國學生:張口就來,不用事先準備;邏輯清晰,用詞謙遜得當,所講內容,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里面會加有自己的思考,會和其他人互動,收集反饋,時間控制得好,不會糾結某個概念。
最后不忘初心,堅定職業錨的發展理想,讓我們尋找到內心的價值取向,找到我們的人生目標,培養我們的系統思考能力,培養我們的堅定的內心,對于現狀和未來的感知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