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句話開始這本《故事思維》的書評,其實是在感嘆剛剛過去的高考,這種加題記的表達方式,仿佛又帶我回到了那青春的歲月,那時的我是這么的純真(傻X),對這種寫形式就是單純的喜歡(裝X),而它也陪伴了我整個高中時代,不離不棄。
嗯哼,廢話有點多了,言歸正傳。今天要介紹的書是《故事思維》。是的,故事,思維,故事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是載體,核心是思維。
本書大體上可以分成這么幾個部分,什么是故事,為什么要講故事,如何講好故事。我發現書的導言是一個好東西,通過它,讀者其實能窺見書籍的大部分觀點,故事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它能激勵,說服,最終達成積極的合作。而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就是圍繞故事與影響力的關系展開。
正文從一則小故事展開,通過發生在講述者身上的故事,激發了在場所有人對講述者的信任。故事可以帶來信任,這可以作為故事的第一個作用。我認為作者把這個故事放在開篇是很聰明的做法,因為信任是一切溝通的基礎,講故事是一種溝通方法,作者通過本書與讀者交流也是基于信任,盡管有讀者可能帶有一定的批判思維,但沒有這種信任在,我想這本書不用再讀下去了。當然,我在這里也聲明一下,讀到這篇評論的朋友,也希望您能對我有基本的信任,對《故事思維》這本書的某些評價,也僅僅是個人觀點,希望不要太過在意。其實,故事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與人類似乎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探索欲,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的天性是分不開的。
據說在遠古時代,文字還沒有誕生之前,故事就已經出現了。就像專家向我們描述的那樣,那時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女人負責在家照顧后代,男人們負責外出打獵。生活日復一日,如此單調,那找點樂子吧,這時候出現了另外一類人,那就是講故事的人。每天晚上在結束一天的辛勞之后,大家聚在部落前的一堆篝火旁,全都屏氣凝神,注視著坐在場地中央的一位智者,伴隨著智者的上下飛舞的手勢和那抑揚頓挫的音調,眾人臉上時而驚詫,時而嚴肅,時而充滿向往。
上面講的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你可以保持懷疑態度,但是為了讓你的態度稍微轉變,我準備講另外幾件事情。拿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戲曲來說,為什么它們能在各種科技都不發展的時代產生,植根于幾千年的古代文明,歷經硝煙與戰火,直到現在都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戲,說白了,那就是故事。村寨門口,茶樓小院,宮廷大內,搭臺唱戲,打板說書的場景依稀可見。
再倒退十幾年,當電影電視走進人們生活的時候,你可還記得村口的大樹上,打谷的場地里到處都擠滿了人,只為通過熒屏,看一看平淡的生活之外,其他人或精彩或平凡的故事。進入到現代社會后,手機平板,電視影院,媒體書刊,我們大部分時候感興趣的依然是這些渠道所展現的故事。
最近流行的微信公眾號中充滿了玲瑯滿目的小故事。玲瑯滿目,確實可以這樣形容,這些故事小而精,多且美,雖然很多都帶有小小的套路,有賣東西的,有推薦其他公眾號賣東西的,也有互相推薦賣東西的……開個小玩笑,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多數情況下還是被它們所吸引,這樣的文章就像裝著珠寶的盒子,故事是盒子,賣的東西就像是珠寶,我們或許知道這些公眾號文章想說的是珠寶才是目的,但我們就是喜歡各式各樣精美的盒子。推薦的各類物品只能算是眼前的茍且,故事帶給我們的才是詩和遠方。
本書中對于故事價值的表述占了很大篇幅,故事有吸引力,靈活生動,模棱兩可的表達更加具有發散性,完整的細節,飽含的情感所帶來的強烈感染力最是觸動人心……這些對故事的價值表述和論證,有理有據,以故事說故事,趣味性很強,不枯燥。這是本書值得大力推薦的地方。
不過,既然要評價,那就不能一路高歌,膜拜吹捧,提點不足的地方是希望不要驕傲。
這里再聲明一下,這些評價也僅僅基于個人感受。這本《故事思維》前面部分,大概是第一第二章,感覺很多像是論據故事的堆砌,故事本身的說服力也有限,或許和這本書是國外人寫的有關,與中國人的行為習慣,理解有一定偏差,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譯制片一樣,夸張的音調,刻意的語氣其實毀了很多好電影,你要說翻譯出的字幕對不對呢,其實還好,但就是感覺哪里不對勁。中間部分內容,大概是第三至第八章,既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又是本書寫的出彩的地方。故事的選擇上恰到好處,論點論據直指人心。
所以本書各個部分的閱讀方法,前面部分可快速讀過,不用太在意細節,中間部分閱讀要融入情景,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反復揣摩學習講故事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項,故事即我,我即故事,真實自然,瑕不掩瑜。剩下的篇幅中,第十一章,點題了,故事思維是一門技能,有一些經典的觀點,等待讀者自己發掘吧。其余的部分不說了,如果想快速讀完這本書,或消遣或學習技巧,那么可以放下書,或者溫習前面提到的章節就夠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也到此為止。剩下的內容就像是很多電影里,主角收拾完壞蛋,警察到來收拾殘局一樣,就當是謝幕辭吧。
最后再總結一下:創造性的思考,恰當合理的細節,再加入點“人情味”,以故事的形式體現自己的意圖,這樣的表達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就是我對《故事思維》這本書的整體內涵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