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恒星系統頗為簡單,放眼夜空那些星星點點的都是恒星(除了金木水火土這五顆行星外,對了還要除了月球)。上一篇提到恒星的亮度和恒星的年齡有著對應關系,這是科學家們經過長期觀測得出的結果,并為此建立了一張恒星體積溫度亮度的速查圖表-赫羅圖。但在晚上那些越明亮的恒星就一定壽命很短嗎?這里還要介紹一個概念視星等和絕對星等。距離是影響恒星觀察亮度主要原因。夜晚最亮的是天狼星,他距離我們xx光年,排名x的參宿七,亮度僅次于天狼,但距離是天狼星的xx倍。如果把參宿七拉近到天狼星的位置可以想象的是它在夜空將會更亮。視星等就是恒星在夜空中看起來的樣子。當科學家有了一顆恒星的視星等,再測得其距離就能算出這顆恒星的絕對星等。絕對星等的定義是將這顆恒星放到距離地球10個秒差距的位置就是大約32光年的位置然后我們觀察到的光亮度就是絕對星等,所以絕對星等的值代表著這顆恒星的真正發光能力。我們的太陽視星等位-26(數值越小越亮),但它的絕對星等只有4.x,這個亮度在城市的夜空里很難尋找到。
著名夏季大三角分別是天琴座的織女星、天鷹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和天鵝座的天津四。這三顆恒星構成了一個近似直角三角形的結構在夏季的夜空很容易找到。其中最亮的是織女星、牛郎星次之,相對最暗的是天津四。但從距離來看牛郎星離我們是最近的,這說明織女的發光能力要比牛郎星大得多。天津四雖然看起來是最暗的但它距離地球是織女的100倍,這顆星可能是我們肉眼可見恒星中實際發光能力最強的了。如果它替換我們的太陽,天津四的個頭能直接吞沒土星。
科學們將觀測數據匯總后就得出一張恒星發光能力的圖標,在這里除了個頭和亮度能掛鉤,恒星的溫度也有對應關系。隨著觀測的深入,恒星的亮度和他的壽命也能找到聯系,那些超亮的恒星需要燃燒更多的氫,壽命也就更低。所以我們就不會把搜索外星生命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大個頭恒星的附近。哪怕他們附近有宜居的行星,因為還沒來得及進化出復雜的生命他們的母恒星就死亡了。
但尋找行星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因為宇宙太大,那些恒星最近的都要4光年,我們夜空中那些星星基本都在20-xxxx光年之間,尋找恒星系統內不發光的行星難度就像從上海觀察圍繞北京奧運火炬臺轉圈的飛蛾一樣。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行星的尋找從一開始只能找到類似木星個頭到現在能發現和地球個頭相仿的行星。
一開始我們尋找行星的方法叫做-徑向速度法或者也叫恒星擺蕩法。第二個稱呼比較好理解就是看恒星的擺動。恒星怎么會擺動呢?在印象中8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而軌道的中心也是太陽的中心。其實并不然,太陽系所有天體都是繞著公共質心在運動,因為整個太陽系的大多數質量都集中在太陽上,所以這個質心就接近太陽的中心但兩者并不吻合。在看地月系統,這個系統的質心是在離地心xxx公里處。如果從遠處仔細觀察,會發現月球繞地球旋轉的同時,地球位置并不是原地旋轉,感覺就是在前后左右的晃動。可以理解為月亮繞地球運動的同時,地球也受月球的引力被前后拉動。所以如果能觀測到地球的前后晃動,就能計算出圍繞它旋轉天體的個頭及公轉周期。這就是徑向速度法的原理,但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適合尋找大個頭的行星,第一顆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發現于1995年,位于飛馬座內,編號飛馬座x,根據計算該行星是一顆類木行星而且是一顆熱木星,它距離母恒星太近表面溫度高達1200度左右。礙于技術手段的限制人只好的10多年我們只能發現類木行星。這讓對外星世界抱著美好期望的民眾十分失望,因為我們無法想象任何生命能在其上生存。
2009年nasa開展了開普勒項目,將一個望遠鏡放到了太空,和哈勃望遠鏡以光學成像不同,開普勒主要職能是觀察恒星的亮度變化,而且他能同時觀察xx個對象。它能監測到恒星亮度的細微變化。舉個例子一個個頭類似地球的行星從遠處看對太陽的光度影響只有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此時外星人觀察太陽,從他們的視角地球剛好從太陽表面略過-這種現象叫做凌星,太陽的亮度會稍稍暗淡萬分之一。但開普勒已經能捕捉這種程度的光度變化。當凌星發生后,開普勒團隊會首先確認是否是其他因素干擾,待核實后之后長達兩年的跟蹤任務會交給地面天文臺進行。為什么要跟蹤這么久呢?
這是確認這個行星處在宜居帶的行星,對恒星的觀察能知道它的表面溫度和個頭大小,通過計算就能得出這顆恒星的宜居帶區域,如果我們把搜尋的恒星系統和太陽個頭相似的話,宜居帶范圍差不多就是從金星的軌道已知延伸到火星附近,而金星公轉周期為224天,火星的為686天。只有觀察時間達到2年才有機會看到火星第二次從太陽表面略過,才能確認這顆行星處在合適的區域。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開普勒觀測了xxx目標,已經確認了xx存在類地行星,有xx處在宜居帶內。而它鎖定的天區只是天鵝座和天琴座間的一小片區域,距離我們平均距離xx光年。這只是銀河系內的一小片區域。
2015年位于地面的xxx望遠鏡在寶瓶座內一顆紅矮星旁一口氣發現了七顆行星,其中3顆都在宜居帶內,雖然剛才說紅矮星脾氣不小,但如果有液態水的話生命可以在海洋中得到保護并發生發展。
不光如此在2018年,xx星座內發現了一顆帶有大氣層的行星,光譜研究顯示其大氣層內還有水。計劃于2018年發生的第二代太空望遠鏡-詹姆士韋伯號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系外行星。但發射一直延期,我們對這個望遠鏡充滿了期待,因為其口徑是哈勃望遠鏡的xx倍,它有能力直接觀測并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
那磁場在行星中是否常見呢?當然,雖然火星沒有磁場,但木星土星有著強磁場,以至于木星探測器-朱諾得設計很復雜的軌道以近距離接近木星而不被其磁場損害精密的儀器,水星個頭雖小但也有其微弱的磁場。金星個頭和地球類似但卻沒磁場是因為其自轉速度太慢,內核的地幔無法流動產生磁場。但因為個頭足夠大能吸引住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剝離。木衛三都有磁場,所以磁場并不是地球的專利。
宜居帶、水、磁場、個頭適中的恒星我們都有了,那我們是否能暢想一下外星生命的存在?我們地球從高空到海底深處都能尋找到生命的痕跡。原本認為冰冷漆黑一片的海底是生命的禁區。但沒想到在很多海底黑煙囪口有著復雜的生態系統。生命的頑強及多樣性遠超出我們想象,那我們能否暢想有外星生命甚至是外星人的存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