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per | 夜深,窗外,藍瘦,想約

第一次看到Nighthawks就深深地愛上了。荒涼大都市中的一盞暗燈,各行各路,不想回家。有沒有人也想起90s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場景?

Edward Hopper(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美國現實主義流派畫家,擅長描繪美國現代生活,特別是戰后生活場景。

想打死做百度百科那個人。這么有趣的一個人,居然連簡介寫錯了一半:門生成為垃圾桶畫派的人是他師傅,不是他呀。不過這個Ashcan School的畫家倒也是有趣,可以有空都細看一下。


Nighthawks, 1942,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請放大、全屏、關燈收看。
曾被用作《銀翼殺手》電影場景。

The House by the Railroad, 1924

再看成名作,這幅畫則被希區柯克直接拿去當《精神病人》布景了。


Automat, 1927
Des MoinesArt Center

一個人待著,或者雖然是幾個人,但大家毫無關系,就是他大部分畫的主題。



Chop Suey,1929
Barney A. Ebsworth Collection


compartment c car ,1938

幾乎覆蓋了大家會一個人待著的場景,可是色調都讓人好喜歡啊。有藝評說是奇怪的人造燈光,可這就是現代,特別NYC至今還是這種感覺。


Hotel Lobby,1943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Office in a Small City,1953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窗戶,也是他最喜歡從窺視角度描寫的場景。你們也愛曬的加班場景這里也有。


Rooms by the Sea,1958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偶爾會明媚一點,面朝大海(嗯,人其實已經…….)


A Woman in the Sun, 1961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總之,大家的半夜自拍朋友圈素材,Hopper都幫你們想好了。

---------- onedaystand ----------

對Edward Hopper的感覺確實猶如Catch-22的第一句:
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一見鐘情。The first time Yossarian saw the chaplainhe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im. 初次相見,約塞連便狂熱地戀上了隨軍牧師。

有幸去過收藏Hopper的畫最多的Whitney Museum,卻不幸地發現Nighthawks在芝加哥,而我的修拉大碗島也是也是,芝加哥因此成了我的夙愿。

而在去gay island,啊不,應該叫Cape Cod的時候,發現它晚上8點后氣氛與Nighthawk甚為相似。或許沒有夜生活而又人少的城市都是這樣的,生活在這些城市卻又晚上不安分的人,就會很像畫里面的人(探探是不是該在此處植入?)

周六愉快,祝大家約到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