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這個“熊孩子”,其實嚴格來講不算一個熊孩子,她既不算淘氣,也不算鬧人,而且還是個女的,主要是她自己喜歡這個稱呼,她奶奶說她是個熊孩子,她欣然的接受了,還引以為傲,在她一歲三個月的今天。
我是一個很懶惰的爸爸,往往借著“沒時間”這個借口懶得寫文字,我記得在她半歲大的時候,我還專程買了一個很好看的本子,下決心為她記錄成長。本子的封面是個很可愛的多啦A夢,我覺得她長大以后肯定能喜歡,但是這個本子卻在我的懶惰中,堆積在了我的書海中,依然空白著。白白的紙張似乎在嘲笑著我的懶惰,“看你懶得,一個字都懶得為她寫。”但是我下定決心為她在簡書記錄成長過程,有點晚,但只要堅持,總是不晚。
想起來這件事,讓我突然覺得“熊孩子”也不見得是壞事,至少她出奇的勤快,這一點讓身為拖延癥患者的我,頗為汗顏。
熊孩子大事件一
一歲多一點的她學習任何能理解的大人行為。
我們每次打噴嚏、咳嗽、嘆氣,她都會嘗試發出一樣的聲音,學得有模有樣。
喜歡玩手機的充電線,非常愿意插拔USB接口的連線,見到沒有連上的充電線,都會操心去插。
收拾鞋柜附近的鞋子,見到沒放在鞋柜里面的鞋子,她會主動把鞋子整理進鞋柜,是真的在整理,而不是亂堆,當奶奶準備帶她出門時,她會主動給奶奶拿鞋。
學著大人,在問她有沒有雨的時候,展開手掌,向前伸直。問她空調有沒有風,則立刻將掌心朝外,迎著空調口,仿佛真的在試空調的風向。
有一些是她理解的,有一些是純粹的模仿,小小的心靈已經種下了學習的種子,等待著持續生根發芽。
熊孩子大事件二
這個小屁孩越來越能操心。
自從六月份起,她逐漸開始自己拿著奶瓶喝奶,自己拿勺子吃飯,她不限于別人來安排自己的行為。
每天晚上,她必須視察一遍房間,確認空調打開了,每個窗戶和門都關嚴了,才能安心去哄睡。
模仿大人撿起地上的東西扔到廚房的垃圾桶里。
她越來越能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參與度越來越高,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小麻煩”或是“小玩具”,其實這些事情在她眼中還只是趣味性行為,但是卻間接的養成一些生活習慣,現在她所做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持續慢慢堆積到記憶的某些角落,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記得,但是這些細微的一點一滴,注定會融入到她潛在的行為規范中。
熊孩子大事件總結
身為父母,做好孩子眼中的所有行為,因為她的這臺人體攝像機可是帶有記憶功能的,她就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們,做好自己,帶出好孩子。
這樣的“熊孩子”,你不是狗熊的熊,你是熊貓的熊,如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