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假如你一個人流落荒島,你會想些什么呢?會做些什么?會遇到些什么呢?我們富有冒險精神的主人公便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經歷。他在一次出海時遭遇海難,獨自一人被困于孤島,但他并沒有惡劣的環境,擊敗,而是憑借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樂觀的精神,頑強地在孤島上生活了28年。
雖然不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情,但是很明顯,作者在構思這個故事的時候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這是作者構想的一個理想實驗:如果一個人獨自在荒島生存幾十年,那么他會變成什么樣子?他將會有什么樣的思想狀態?
很顯然,作者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來描寫這個故事,最后,魯濱遜不僅在海島上生活得怡然自得,而且最后戰勝了困難回到了家鄉。
相較魯濱遜的荒島生活,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缺少些什么呢?
1.心底的寧靜和幸福感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患上了一種“現代文明病”,在工業社會的鋼筋水泥森林中,每天都演繹著財富傳奇,也每天都見證著人性的瘋狂,騙子層出不窮,大城市里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但是,人們之間的信任卻越來越少。
手機、網絡、朋友圈,讓人們的聯系無比方便,我們生活在“地球村”,但是每個人內心又都是孤獨的,自己獨處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孤獨。
“據我觀察,人生之于大多數人而言,既無意義,也無價值?!庇形淮髱熢f。
相比較魯濱遜孤身一人在荒島生活二十幾年,或許我們現代人都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
2.樂觀積極的心態
“如果人們肯拿自己處境同那些環境比他們的更差的人比較一下,而不拿它同環境更好的人去比較,他們就會衷心感激,不至于嘟嘟嚷嚷地怨天尤人了,而人類社會上,口出怨言的事情就少了?!?br>“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是不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境,就無法真正體會原有環境的好處;不落到山窮水盡的境地,就不會真正珍惜自己原來得到的東西。”
這是由于魯濱遜樂觀積極的心態,他遇到事情總是能用冷靜的頭腦去分析,最后成為荒島上的“國王”,有著數不清的糧食,土地和一大群羊,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
在一千個人眼中,這個世界有著一千種樣子。心態不同,看到的世界自然就不同。桌子上有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后會說:“哇,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可能會說:“哦,只有半杯水了”,這就是心態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的世界。
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普通的生活中發現美,從日常的點滴生活中發現幸福。
3.擁有信仰,常存感恩之心
在流落荒島之前,魯濱遜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后來魯濱發現了了圣經,于是每日研讀圣經就成了他的必修課,當然效果也是驚人的。在荒島生活的28年時間里,依靠信仰上帝這個精神力量,幫助冰心解決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他心理上的失落和痛苦。
患難之時向我求救,我必救你,你也要使我榮耀。
——《圣經》
這句話在整部小說里出現了很多次,相信是作者的有意為之。
在沒有讀圣經之前,魯濱遜過的是非常痛苦的,在讀圣經之后,魯濱遜就能夠欣然接受自己所面對的困境,反而感受到過得非常幸福。可以這么說,沒有圣經,魯濱遜可以生存很久,但是可能堅持不到最后,因為人如果缺少精神力量,反而更容易垮掉,看一下我們現代社會中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就知道了。
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會發現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救出來更幸福。
我在這里遠離了人世間的一切罪惡。沒有肉欲,沒有嫉妒,也沒有人生的虛榮。我別無所求。因為我所有的一切,已經夠我享用了。
但愿那些在困苦中常愛說“有誰像我這樣苦?。俊钡娜藗兛纯催@段文字,好讓他們想想,有些人的境況,不知比他們要壞多少,并且如果造物主故意捉弄他們,他們的境況還要糟多少。
總而言之,我的生活從一方面看,十悲慘的,從另一方面看,卻是萬幸的。我并不指望有什么使我過上安逸的生活,只希望自己能夠體會上帝的恩惠、照顧,這就是我生活中的安慰。只要我能有這種認識,我就會心滿意足,不再憂愁。
通過擁有信仰,魯濱遜減少了抱怨,多了感恩,獲得了更多的幸福和滿足感,這些足以支撐他一直在荒島上生活下去。
我們現代人雖然不能生活在荒島上,但必要的獨處還是要有的,適當的選擇一種的信仰,我們可能會活得更有力量。
當然這里說的信仰也不一定非得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也可以是追尋某一個榜樣的。簡書上的很多年輕人,都以彭小六和彪悍一只貓等人為榜樣,讀書寫作,立志成為像他們一樣的牛人,這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4.發現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世間萬物,只有有用處,才是最寶貴的。任何東西,積攢多了,就應該送給別人;我們能夠享用的,至多不過是能夠我們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沒有用?!?/blockquote>流落荒島,魯濱遜從沉船里面找到了很多東西,其中,還有很多金銀財寶,但是真正對他有用的還是那些工具,獵槍食物種子等。人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金錢,反而成了最無用的東西。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反思嗎?
對我們而言,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愛情、親情、金錢,物質、精神,到底該如何取舍?
“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p>
或許就是我們忽視了我們內在真正的需求。
從今天起,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屬于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珍惜她,愛護她,養育她,終將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