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前,你的「求職思路」正確嗎?

這個話題我一直在講,但是一直沒有什么實際效果,我也不想再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了,鑒于大家經常問到點對點的問題,不可能一一回答并且讓大家滿意,因此現在寫這么一篇算作提綱挈領的東西出來,些許能幫助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能起到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作用吧!背景:播放器依然是萬年不變「網易云音樂」之「私人電臺」

屏幕快照 2017-03-25 上午1.00.49.png

此篇我寫的比較謹慎,所以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萬不可對號入座。

寫在前面

以我的慣例,又要開始“好為人師”了(雖然我本性認為自己根本沒有這個資格)。

話不多說,直接拋結論:從根本上講,一切的選擇都是理念在作怪。其實換種說法叫做意識形態。

此文不會太嚴謹,僅僅用來說明問題之用,如有不同意見,請糾正及意會,不必太字斟句酌。

現實

又要甩出一個大家不愿意接受的事實出來了,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是分階級的(其實任何社會都一樣),有一篇網上轉載的文章可以印證這一點,叫做《中國社會階級分析》,想看原文的朋友請移步【空間】--【日志】可以找到原文。

而真正從專業性院校角度來說,我們所占據的階層基本上隨著社會的進步,將會越來越被高層級所蠶食,我們當年的所謂行業優越感終將不復存在。這個是基本規律,不可能抗拒。因此,只有改革和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也因此我們在嘗試改變固有思維模式和習慣,進入一個不舒服的區域去探索和發現。

科普一下,我們現今的教育和就業制度基本是沿襲前蘇聯的模式在發展,所以基本上還是計劃時代的產品,而現今大家的工作機會基本依舊延續當年的固有模式,在一定崗位層級劃分中有一杯羹,但終究仍然脫離不了底層技術員的范疇(其實并不可怕,因為全部新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

其實,根本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清現實,僅僅如此,但是這一步很難跨越,因為所有人都傾向于接受自己所愿意接受的觀念,因此也就很難接受不愿意承認的【現實】。
似乎有點坐以待斃的感覺,其實不然,從概率學角度來說,如果樣本總量所趨向于絕大多數的結果,那么這么一個結果終將是錯誤的結果。

可破,但不可頹!請慢慢往下看……

認識

在選擇之前,請認真審視一下自己,本文初衷是想盡量涵蓋所有朋友,因此我們在選擇之初首先要做一件事,就是認清自己。認清什么呢?單純從就業角度來說,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屬于什么性格的人,適合什么工作,對今后的人生預期是什么?可是問題來了,我們真的懂得自己是哪類人嘛?!其實不然,都說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大錯特錯。人們往往犯錯就是不了解自己的一種外界表現形式。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都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間時刻被拉扯,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很難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定型和定義的。那么沒有方法了嗎?事實是有。而這種方法并非同西醫外科手術一樣直接切中要害,而是通過中醫理論望聞問切找到要害。方法有的,在很多的世界500強及高技術型公司往往會用到很多付費的檢測軟件,通過對面試者的初步【問卷調查】來決定今后的任用。但是我們不可能花錢去做這個測試(雖然我極力想讓大家這樣做,但是我知道大家的一個優點就是善于省錢),因此在這里推薦給大家幾個類似的測評軟件,雖然功效上差一點,但總比沒有認知的盲目求索強很多了。具體如下:

具體方法:【海投網】-【測評】-【以上四項測試】

屏幕快照 2016-12-03 下午11.09.53.png

屏幕快照 2016-12-03 下午11.10.14.png

屏幕快照 2016-12-03 下午11.10.24.png

屏幕快照 2016-12-03 下午11.10.43.png

選擇

在找工作的根本方法上,我們應該如何拿捏?

平臺
機遇
待遇

從優先級上應該是【平臺】>【機遇】>【待遇】。
而我們往往絕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依然只能看到尺寸之間,而不能登高眺遠。在常規思維方式下我們應該逆向思考,這樣才是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在進行下一步分析之前,請大家默念咒語一遍:

我們唯一的法寶就是專業技術

  • 「平臺」

指的是體制和高度,如果能夠跨入一個越級的平臺那么所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但是這種機遇可遇不可求,對于現階段的情況,這種機遇將越來越少,越來越稀缺,甚至會越來越高不可攀,因此對于成績相當優秀并且有足夠的耐心的同學可以稍做等待(運氣成分很大),亦或者參加高平臺的全國性考試遴選,但是通過一面,二面失利的可能性非常大,除非你選擇的單位地域足夠偏僻,這個供需關系大家應該懂的。

  • 「機遇」

我向來主張大家先選擇【前途】而不是【錢途】,因為原因有二,一是【錢途】并不可靠,起點是不能決定時間變量下的最終收益的;二是機遇對任何人的決定性要比任何因素都大,在這里我們推薦以下幾種情況作為機遇或者是契機的開始:

  • 新興企業(已得到發改委審批)
  • 建廠沒幾年,崗位人員流換頻次快
  • 地域偏僻,但是設備和企業都較新
  • 優先考慮大機組,大設備,高技術型企業。

以上幾種情況都是大家應該考慮的就業意向單位,原因有以下幾條:首先,新企業大多經歷調試期,調試期是學習和成長最快的時期,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能夠經歷過完成的調試期,真正學到的本崗位的絕大多數技術,那么直接跳槽也未嘗不可,因為不是所有人一輩子都能在極短的時間遇到集中的事故;其次,操作過大機組的技術人員,上可有更高的平臺,下可有更過剩的技術,是最佳方案;最后,從時間成本來說,在最短時間學到最多技能才是關鍵,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沒有故障就不會造就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員。

  • 「待遇」

的問題最不想提,絕大多數的人把思維方式定義為當下即享受,當下決定終身的固化思維,這都是極危險的想法。要知道在現階段的就業前景下,能夠找到工作實屬不易,更何況以一個剛畢業的新生來要求待遇高低,真的很可笑。要知道在經歷過與京沈冀諸多HR交流后,對于私企來說最想要的員工是工作3~5年的員工,為什么不多不少就是這些年的?因為一年不叫成人,兩年不叫經驗,只有三年才能勉強算做熟練工,而5年以上是招中層領導的分水嶺,那么就剛畢業的你有什么資本要求你拿到的待遇就應該比你所創造的多呢?可能讀到這里,很多人都憤憤然,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說到【待遇】這個話題,真的有千言萬語,我們拿數據來說事,經過幾年的回訪和交流發現,原先一個專業的班級中,有1/3的人依然在本行干,1/3的人曾經在本行干,但現在已經脫離本行,剩下1/3的人壓根兒畢業就不在本行干,那么誰最幸福和輕松呢?實話說,從統計角度來說,依然在本行干的人平均幸福度要高于其他,而從富裕度來說,不在本行干的人更容易出現巨富,但是人數鳳毛麟角,且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與苦難。
看到畢業班到領取畢業證的時候將近有一半的同學沒有工作,僅拿到一紙文憑,真的很可惜,有時候真的想掏心窩子說一句,自己的專業是在社會上混的最容易的唯一技能了。

總的來說,如果對自己不夠自信那么大膽努力去找一個好平臺的“穩定”單位為上上策。如果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那么少年,大膽去找【機遇】而不是找【前途】。

說明

先寫到這里吧,有同學提議說文字太多,但是我覺得文字少了不足以用邏輯來說明問題,所以大家耐心一下,說句實話,大家有多久沒有認真度過超過1000字的文章了?也不知道此篇滿足了大家的疑問沒有,如果有自己的想法,請在文后留言,還有如果對我們這個平臺有好的意見或者建議,也請大家不吝賜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逆襲書吧」?。?!


qrcode_for_gh_e96627bbc327_1280.jp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