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體系是什么啊?路線圖是什么東東?
想了解#知識體系#請看我前面的系列文章。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帶著渴望快速成長的小伙伴,一起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起來,通過獨一無二的專屬知識體系奠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前面我們談論了很多關于知識、知識體系與成長的理念,如果你看過了,那么這篇進入實操階段,我會手把手教你如何繪制架構自己知識體系的路線圖,然后,按照這個路線圖一步一步打通知識成長的任督二脈,形成你的專屬知識體系。
下面,言歸正傳,我們開始吧。
1.為什么我們需要路線圖?
可能有很多小伙伴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一頭霧水,會不由自主地問上面這個問題。
快到年底了,我想請大家回顧反思一下,年初定下的目標實現(xiàn)了嗎?(這個問題是不是很扎心!)
翻出我們年初的計劃表,絕大多數(shù)小伙伴可能定下了若干目標,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好一點的小伙伴有總目標、有分解的階段性目標,為什么沒有執(zhí)行下來呢?
因為,你制定的目標計劃,可能是無法執(zhí)行的計劃哦!請大家問自己兩個問題,在你定目標、做計劃的時候——
(1)是看著別人做得很成功就照著定下目標,還是深入分析自己的實際狀況再確定可行性目標?
(2)是拍拍腦袋就定下模糊的計劃,還是經過定性與定量分析再寫下明確的計劃呢?
拿我們很多人都會定的讀書計劃來說,很多人會定下一年讀多少本書的目標,這個目標僅僅就是數(shù)量。好一點的人則會給自己定下讀書的幾個方向,按方向讀多少本書。
不過,你是怎么確定這個讀書數(shù)量的呢?究竟是50本還是100本,才是適合你的數(shù)量呢?
很多人并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讀書?讀多少合適?怎么去讀才能完成目標?結果,到年底發(fā)現(xiàn),自己的讀書目標數(shù)量可能完全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學過幾何的小伙伴都懂一個基本原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從我們當下的此點到目標所在的彼點,中間肯定的是直線最短。但是很多人在實際生活中,卻經常不知道繞了多少彎路,白費了多少力氣。比如讀書,有人也讀了很多書,但是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好像并沒有什么促進作用,有人讀書卻能迅速打開自己的人生格局。
差別在哪里?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沒有搞清楚兩點之間的路線。這就是路線圖要解決的問題。
路線圖,是一種先進的規(guī)劃計劃方法和管理工具,主要用于對現(xiàn)實起點與預期目標之間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路徑、關鍵事項、時間進程以及資源配置進行科學設計和控制,主要采取圖表的方式進行形象表達,其要義是圍繞目標任務,強調需求牽引,選擇發(fā)展路徑,明確時間節(jié)點,對建設發(fā)展做出科學規(guī)劃。
路線圖就是把兩點之間路線用清晰的圖示方式表達出來,便于我們準確執(zhí)行的計劃管理工具。
那么,路線圖和我們通常所做的計劃有什么區(qū)別呢?路線圖是一般計劃的升級版。
第一,路線圖采取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方法,讓我們對發(fā)展目標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二,路線圖采取目標與現(xiàn)狀對比分析的方法確定發(fā)展需求,使需求與發(fā)展的實際過程結合更加緊密;
第三,路線圖需要通過采用關鍵技術和實現(xiàn)路徑的方法,是計劃安排更加科學合理;
第四,路線圖采取文字與圖表的呈現(xiàn)方式,更加直觀便于對照執(zhí)行;
第五,路線圖可以動態(tài)更新,通過定期修訂、及時調整,增強計劃的指導性、針對性。
那也許你會說:可是我定的計劃經常是執(zhí)行不了啊,路線圖定好了會不會也執(zhí)行不了呢?
不會!只要你的路線圖一定是按照規(guī)范要求制定的。路線圖發(fā)生作用有其自身的作用機理。我們制定路線圖,從外部導向來看,包括下面三個主要的驅動力。
01.問題—目標導向驅動
找到你自身學習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所謂主要問題是亟待解決、對你的成長發(fā)展產生嚴重制約的那些真實問題。搞清楚這些問題解決后的最佳狀態(tài),那就是你的目標。根據(jù)目標倒推發(fā)展路徑。其中,問題是驅動你前進的推力,目標是你前進的拉力,這兩者會形成推進路線圖的合力,最終路線圖發(fā)揮作用,解決問題、實現(xiàn)目標。
02.需求—利益導向驅動
除了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需求也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力。以我們自身的需求和外部的需求出發(fā),通過對自己發(fā)展環(huán)境、外部機遇、發(fā)展勢頭、擁有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分分析,衡量如果要滿足需求需要付出多少成本,通過成本與或得利益之間的比較,確定是否著手制定路線圖滿足需求。當我們確定要滿足某種自身或外部需求時,通過分析自身因素,制定實施路線圖,滿足需求并獲得利益回報。這樣的一個閉環(huán)過程中,需求是推力、利益是拉力,二者促進路線圖的實現(xiàn)。
03.創(chuàng)新—競爭力導向驅動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面臨著來自外部的競爭者,很多時候外部競爭者發(fā)起的創(chuàng)新活動,會讓你處于落后狀態(tài)。這時你需要通過分析自身優(yōu)劣因素,制定路線圖并加以實施,通過完成路線圖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趕上競爭對手,而這又會引發(fā)新一輪的競爭,要想始終保持競爭中的優(yōu)勢地位,這種循環(huán)必須持續(xù)進行下去。這其中創(chuàng)新是推力,競爭力是拉力,二者形成合力促使你努力保持競爭中的優(yōu)勢地位。
2.知識的兩條發(fā)展路線
要繪制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還有一些基礎知識需要我們了解掌握。首先我們要了解,要想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增長,應該從兩條發(fā)展路線認識知識的增長增值過程。
01.橫向路線
我們平時獲取知識時的一般性思路有兩種。
一種是學習了知識1,了解到新的領域,轉而學習知識2,在學習知識2的過程中,又了解到知識3的價值,開始學習知識3,如此繼續(xù),從知識1→知識2→知識3→知識4→……→知識n。
另一種是學習了知識A、再學更深入的知識B,在此基礎上,可能會再深度學習知識C,如此繼續(xù),從知識A→知識B→知識C→知識D→……→知識N。
也許你會有疑問,第一種說是橫向路線好理解,可是第二種難道不是逐步深入的縱向過程嗎?
還真不是!在這兩種獲取知識的思路中,其實我們的知識主要是在數(shù)量維度上發(fā)生了增值,即便是第二種深度學習,其實也是獲得了更大量的深度知識,知識還是知識,并沒有轉化成為其他東西,所以,在這里統(tǒng)一算作橫向路線。
02.縱向路線
縱向的知識發(fā)展路線,最終的目標是通過市場檢驗知識的實際價值。
具體的過程是,當你完成知識的獲取之后,重要的不是繼續(xù)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把知識變成能夠實踐的技能,通過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形成你能夠交付的產品,并將這個產品投入市場接受檢驗,就是——
知識→技能→產品→市場
舉個例子,寫作知識。
當你讀完許榮哲的《小說課》,把里面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筆記熟記下來之后,你不要繼續(xù)去閱讀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而是應該按照許榮哲老師的小說寫作技法,逐個或者綜合相關知識點去練習相關的寫作技巧,把知識點變成你的寫作技能。當你熟練掌握這些寫作技能之后,你需要寫出你的作品,把這些作品交付市場檢驗,如果得到市場認可,這個知識發(fā)展過程可以算是走通了。
從上面兩點可以看出,知識發(fā)展路線圖就是由這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交叉而成,將知識、技能、產品、市場、需求、時間等多種要素綜合起來,就可以繪制出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
典型的知識體系發(fā)展路線圖,應該如下圖的形式。其中時間的單位也可以換成季度、年。
3.知識的不同類型
了解了知識的兩條不同發(fā)展路線的基礎上,你需要了解知識還有不同的類型之分。在知識橫向與縱向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規(guī)劃好不同類型知識的位置。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學了很長時間的知識,卻對你的知識體系架構沒有任何幫助,只不過是浪費生命成為了低品質的勤奮者哦!
01.硬知識與軟知識
所謂硬知識,是知識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支撐性作用的知識硬核。
盡管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是每天人們能夠獲取的信息和知識,大多數(shù)并非值得深度學習的硬知識。平時我們所謂的“干貨”文章,其實并不能算硬知識。真正的硬知識,主要來自經典書籍和論文,需要經過三個方面的檢驗。
第一,時間。我們現(xiàn)在看到很多暢銷書,多數(shù)在兩三年之后就再也難見蹤影了。時間是檢驗知識硬度的最好標準。論文也是如此。比如彼得·德魯克奠定管理學基礎的一些文章,現(xiàn)在讀起來還不過時,因為這些文章觸及了真正的問題,并提出了具備底層規(guī)律的解決方案。
第二,引用。經典的硬知識的原創(chuàng)性很強,很多都是經常被引用的。如果說你不知道從哪里找到硬知識,那么去閱讀多次再版的教材吧。比如,最近我在學認知心理學,就買了美國學者約翰·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第7版),這是翻譯過來的版本,在美國可能已經出了更新的版本,不過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在這本教材中,我看到在很多文章中被引用的經典案例和觀點。論文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引用頻次,一般被引用數(shù)多的文章都是比較硬的好文章。
第三,口碑。如果你關注的很多牛人都推薦的書,排除營銷因素,大體上應該比一般的書會值得閱讀。很多人都在談論的文章,一般硬知識含量比較高,比如李叫獸關于營銷的幾篇經典文章,其中蘊含了很多元知識,值得深度學習實踐。
所謂軟知識,是知識體系的補充性知識,對于硬知識起到外圍支撐作用。
我們平時看的“干貨”文章,多數(shù)都屬于軟知識。比如你每天在“得到”App聽的文章和書,都算軟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經過知識解讀者的理解,“嚼碎”軟化之后喂給你吃的東西。
為了便于你的理解,這樣的文章或者音頻聽書,都會盡量把知識用最輕松的方式交付給你,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句英文諺語——Easy come easy go。
因為知識缺乏必要的硬度,也就是必要難度,你不需要費勁就能獲得,也就很難在大腦中刻下痕跡。這是經過認知心理學檢驗的人類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
在架構知識體系發(fā)展路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硬知識,把硬知識作為架構知識體系的規(guī)劃重點,留出足夠的時間空間,讓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在穩(wěn)固的基礎之上。
02.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是從認識論維度提出分知識分類法,是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概念。波蘭尼認為——
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shù)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
他將前者稱為顯性知識,后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tǒng)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說清楚的知識。
在現(xiàn)代知識管理理論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隱性知識,很多學者認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對于知識管理來說非常重要。
對于個人來說,在我們的知識體系發(fā)展過程中,同樣也存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個人知識體系發(fā)展至關重要。
還以寫作為例,你知道新聞的5W,和你能夠寫出一篇精彩的新聞稿之間,還差著很遠的距離。當你通過不斷的寫作練習,在實踐中體會5W在一篇新聞中的排布方式,這是你對新聞寫作的隱性知識就慢慢開始積累。當某一天你寫的新聞發(fā)表出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讓你說出如何寫的經驗,你可能很難把自己從實踐中積累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
而在架構個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提升元認知水平,通過反思盡量把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以便于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更加容易識別調用的知識,也便于我們傳播這些知識。
到這個層次,也才能稱之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完成這樣的知識轉化過程,從知識向技能的轉化才成為可能。
4.五步繪制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
結合我們自身知識需求和認知特點繪制的路線圖,是架構知識體系的基本指南,是獲取知識的漫漫征途中不迷失方向的重要依據(jù)。敲黑板,重點來了,下面跟著我五步學會繪制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
這五步是——
需求分析→目標分析→問題分析→任務分析→路線圖繪制
0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分為兩個方面,外部需求和內部需求。外部需求是外界環(huán)境對你提出的知識需求,比如工作崗位就是最為重要的需求來源之一。內部需求則是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知識,內部需求更多的是滿足你的精神世界,比如文學閱讀帶來的精神滋養(yǎng),會讓你的內心獲得平靜,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外部需求和內部需求的分析,重點需要完成兩項工作:
一是識別和分析你的需求結構和構成要素;二是確定各類需求要素的優(yōu)先順序。
在分析需求的過程中,你可以尋求外部的幫助。舉個例子,比如對于崗位需求的分析,你可以咨詢一些資深的行業(yè)人士,了解崗位對于知識的需求重點,列出需求要素表,其中的需求要素最好不要超過10項,并請他們對需求要素的重要值進行評分。建議采取5分制,然后將你所有人的評分意見進行加權,得出各項要素的綜合評分和排序。對于內部需求要素,則需要通過你自己的反思分析進行確定,不超過10項,也采取5分制進行打分。
當你確定好外部需求要素和內部需求要素之后,請把它們列入同一個表格,外部需求要素和內部需求要素可以交差排列,總體控制在10項以內。
02.目標分析
目標分析是在明確自己未來發(fā)展主要方向的基礎上,對發(fā)展方向所涉及的知識目標進行具體判定的過程。
對于目標的分析,也需要完成兩項工作:
一是識別和分析你的目標結構和構成要素;二是確定各類目標要素的優(yōu)先順序。
目標應該包括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是個人發(fā)展方向的總體知識要求,分目標則是對總目標的結構化分解。分目標盡量控制在10項。
知識目標分析的重點是對各類知識目標要素進行排序,這點與需求要素分析排序相似,可參考相同程序進行。在知識目標分析的過程中, 既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知識發(fā)展現(xiàn)狀,同時也要咨詢行業(yè)專業(yè)人士,以合理確定知識目標的重要值和排序。
當分析完需求要素和目標要素之后,這時需要進行二者的關聯(lián)分析。這需要將需求要素和目標要素構成關聯(lián)表格,可以邀請行業(yè)內專業(yè)人士對每項進行打分,每人對縱橫交叉要素的相關性做出評價,正相關表示為“+1、+2、+3”,無明顯相關性表示為“0”,負相關表示為“-1、-2、-3”,打分結果填入關聯(lián)表格對應項中,共有10項需求要素和10項目標要素。
將所有人打分的數(shù)值求和填入對應表格中,比如對于目標A,需求1到需求10都會有一個對應的關聯(lián)度評價值,將這10個關聯(lián)度評價值求平均值,就得到了目標A的評價值。以此類推,求出目標B到目標J的評價值,進行比較,得出相應的優(yōu)先次序。
通過這樣的分析方法,就可以篩選出在需求拉動下需要優(yōu)先實現(xiàn)的目標。
03.問題分析
分析完目標之后,接下來就是要確定阻礙實現(xiàn)知識目標的主要問題了,核心是要從現(xiàn)存問題中篩選出需要優(yōu)先解決的主要問題,然后分析判斷主要問題中的關鍵和難點,通過對這些關鍵和難點的突破,解決主要問題、最終實現(xiàn)目標。
這里分析重難點問題的方法,與需求分析、目標分析相類似,可以邀請行業(yè)內的專業(yè)人士,結合自己的分析判斷,對重難點問題進行打分排序,列出不超過10項重難點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記錄下專業(yè)人士對問題原因的分析和可能的解決途徑。
然后將知識目標要素與重難點問題進行關聯(lián)分析,并按重點排序,得出重難點問題的先后次序,以便于在規(guī)劃路線圖的時候,有所側重。
04.任務分析
前面進行了需求分析,確定了發(fā)展目標,找出了重難點問題后,就需要落地到架構知識體系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和項目了。
根據(jù)前面知識發(fā)展的兩條路線,架構知識體系的任務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針對各個重難點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分析任務。橫向是從知識增量的角度列出任務,縱向是從知識應用的角度列出任務。
比如,針對問題a,橫向需要實現(xiàn)從知識a1→知識a2→知識a3的發(fā)展,縱向可能需要完成產品a1→產品a2→產品a3的發(fā)展。只有通過這兩條路徑,才可以認為問題a得到了有效解決。
依次類推,得出重難點問題b到j的解決路線。
05.繪制路線圖
完成了上面4步之后,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已經呼之欲出了。參照本文第二部分的知識體系發(fā)展路線圖示進行繪制,重點是安排好不同的任務的時間段。按照時間維度和任務的顆粒度,可以把架構知識體系的路線圖分為年度路線圖和3-5年的路線圖,時間再長的話,對于個人來說可能意義就不太大了。畢竟在這個變動不居的年代,誰知道5年后的自己會怎么樣呢?
在路線圖的繪制過程中,還要注意設置里程碑。里程碑就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任務節(jié)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檢查監(jiān)控知識體系架構過程,評估知識發(fā)展狀態(tài),調整目標任務,相應地修正路線圖,保持路線圖的科學性有效性。
寫到這里,可能有的小伙伴會說,我還是不知道怎么繪制路線圖啊?!的確,繪制路線圖的具體操作還有很多細節(jié),并需要配合相關的圖表,在文章里沒辦法帶著大家實際操作哦,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私聊,如果人夠多的話,可能會考慮組織一次線上路線圖制定的微課,帶大家一起學習具體的操作方法哦!
以上。
———End———
這是河東西知識管理系列文章的第11篇,如果覺得有用的話,歡迎點個喜歡?,也洗耳恭聽各位小伙伴的寶貴意見哦!期待和大家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