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八,這是我們共讀的第2本書。
在這個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的時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圖書。怎么讓我們的讀書真正變得有價值,是我們接下來要解讀的這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作者趙周,拆書幫的創始人。
想要讀書學習,可是到家之后只想葛優癱,好不容易拿起一本書,卻讀不下去,好不容易讀完了,這本書講了什么,發現一回頭忘了七七八八。
作者打破了傳統的讀書觀念,結合成人的學習理論,讓你把30元一本的書讀出3萬元一場培訓的效果,把書中知識切實的轉換為自己的能力,變成自己的行動,而這個過程你甚至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讀完整本書。
接下來,我們從三部分看一下這本書,第一部分拆書方式為什么有效,第二部分怎么拆書,第三部分不同類型的書怎門拆解,下面我們進入第一部分。
01
作者開篇提出成人在學習上會有3個問題:
1.沒時間,沒精力——壓力和學習的矛盾
2.看不懂,記不住——搞錯學主體
3.看不下去——不明學習目的?
這些問題其實用拆書的讀書方式就可以解決,拆書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致力于知識的整理和記憶。
拆書的核心觀念就是,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系,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需要將知識能夠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
為什么這樣的方式有效呢?我們先來看看成人學習的5個定理,由美國的教育學家諾爾斯提出,
1.自我導向:意味著成人學習能夠參與診斷自身的學習需求,規劃,實施和評估,需要強調多參與,多互動
2.關聯經驗:充分利用學習者的經驗
3.強調實踐:是否可以在實踐中用上
4.聚焦解決實際問題:應該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學科為中心的學習,不需要過分追求理論知識,足夠解決問題就好
5.內在驅動:希望解決問題,增加能力的內在驅動因素
這也是為什么培訓會比單獨讀書的效果好,因為培訓恰恰是結合以上的因素,有和自己讀書不一樣I(interpretation),即以學習者為中心+激活經驗+促動參與+催化應用,這個過程可以促進學習者不停的體驗和拆解,從而將知識轉換為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個反復的過程就是拆解A(appropriation)。
這也就是拆書幫的核心環節,RIA
R(reading)=閱讀圖書片段
I(interpretation)=引導促進
A(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
02
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彼得圣吉 在《第五項修煉》 中提到,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應該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作者給到一個具體的方法,便簽讀書法,非常簡單,5分鐘就可以學會,幫你提高閱讀致用類圖書的效果。
首先有三個基本的原則
1.改變對閱讀的看法,要明白閱讀實用類的書籍目的一定是應用
2.使用便簽是為了保持閱讀時清晰的思路
3.用最簡單的工具,比如便簽+筆
工具
準備3本不同顏色的便簽,用來做3類筆記,
第一類(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確保自己真正理解)
第二類(A1)描述自己相關的經驗(激活過往的經歷)
第三類(A2)以后我怎么用(具體的行動建議)
具體步驟
1.確定實用類書籍和閱讀目的,提升或者解決某個問題,并應用于生活中
2.用較快的速讀閱讀(可以手指引導視線加快閱讀速讀)
3.核心觀點、重點建議,判斷是否對我有用,和我的目的是否相符
4.拿出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5.聯系自己的經歷是否有相關類似的情況,記在A1便簽上
6.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閱讀,設想自己以后怎么應用,具體的建議,記在A2便簽上
7.把A2便簽貼到墻上,提醒自己,以便日后應用。
這樣當你帶著明確的目的,不斷的激活知識,形成行動建議,那你讀書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并且是真的可以發生行為上的改變。
03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來了,是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拆呢?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根本想不到怎么辦?
作者將書籍歸類為四種,實用類,理論類,敘事類,其他類并且介紹怎么拆解,可以先從實用類的入門開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拆書家。
實用類:側重解決問題,通常強調實戰,往往對某類問題提出建議,比如《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如何閱讀一本書》
怎么拆:知識片段比較簡單,找建議,找黑體字,講解側重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之后會如何。
理論類:側重闡釋概念,體系完整,論述比較周密,比如說教材類,另外也有一些某些領域最新的研究的書,比如《黑天鵝》
怎么拆:講解知識片段,總結核心理念,在講解中轉化為建議,這個也是最有挑戰性的部分,轉化需要3個步驟:
1.謹慎地理解原文的含義,不要斷章取義
2. 充分了解作者給出這個觀點的理念和背景,自己實際情況合作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處境相同,可以直接應用;處境不同,進一步提取觀點背后的大原則,根據自己的處境給切合實際的應用建議,切忌從理念到理念。
敘事類:感性內容多余理性內容,比如人物傳記,通俗歷史,小說,讀起來輕松,更容易引發感慨,而不是行動,比如《喬布斯傳》
怎么拆:對拆書家的要求比較高,別人看到的是故事,他看到的是啟發。那可以拆解的片段:
A人物做的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
B超越人物表現,看原則,脫離同通常好壞的評價,從結果和利益的角度評價;考慮人物動機;
C找沖突,那些自己現有的經驗和知識無法解釋的地方;和自己想法/做法不一樣的地方;和大眾的想法做法不一樣的地方。
其他類:拆解的知識和不同于作者原意的書。一般為“說著無心,聽著有意”你得到啟發和圖書片段本身的內容不是一回事,可遇不可求,在讀某本書突然有了其他聯想,就可以用來做拆解。這個不做過多解釋。
書中還詳盡的給出了拆書家做一次拆書幫的活動流程,在公司內部怎么做一個拆書幫俱樂部,感興趣的可以找來原來讀,很有借鑒和參考意義,也可以關注拆書幫公眾號,加入拆書幫各個地方的分舵,線上線下一起學習。
查爾斯漢迪 在《思考者 》中說到,
存儲起來的知識很快就發霉了,等你需要的時候,它多半已經消失了,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的時候,一學完就得趕緊用,其他的東西也一樣。
把自己培養成自己的拆書家,讀這本書的時候用起來吧。
我是十八,我們評論區見,后續我會推出主題拆書活動,我們到時候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