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讓我選擇某早教中心的理由是:那里都是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可以讓寶寶從小就積累很好的人脈。
不知何時起,人脈,成為了個人可炫耀的資本。
他和某某領導很熟,他和某某知名企業老總私交不錯,他和某某知名人士還一起旅游了呢……如此談資,是不是很耳熟。
想起身邊一朋友小粒,85后,長相不錯,穿著考究,生活品質也還不錯,有想法,有闖勁,行為舉止都較同齡人成熟。
大概兩年前,他約我去他公司專門開辟出的茶室喝茶,茶室不大,但雅致溫馨,擺件也是精挑細選過的,茶葉據說都是上好的。
三件茶室占據辦公區域一半的空間,他穿梭在不同的包廂打招呼,一邊泡茶一邊說著抱歉,朋友很多,招呼不過來。
他說,茶室是免費對朋友開放的,只要有時間都可以過來喝茶,免費提供一切服務。當時只覺這男孩子社交不錯,很會聚人。
也會偶爾聽他提起,和某某領導關系不錯,誰誰常去他那喝茶。有段時間,看到很多網紅曬他茶室的照片,也會在他朋友圈看到和很多知名人士吃飯、喝茶、出游的逼格照片。
朋友圈是絕對的點贊評論黨,評論必須有逼格,通過朋友圈的交集,能看出他認識很多人。
在他找了我幾次幫忙為他的某些領導的單位做采訪貼金時,我想到了三個字“拉皮條”。
后來,我開始慢慢淡出那些需要浪費太多時間的漫天談的茶話會,常常通過朋友圈看到他今天去廈門了,明天去云南了,機場的航班換了一班又一班。
再后來,他的朋友圈開始鮮少有消息更新,我聽聞他欠了幾十萬到處躲債的消息。那些一起喝酒吃飯吹牛的朋友,開始成為追債對象。
一共同朋友說,他把身邊但凡有點關聯的人都借遍了,還借了高利貸,這幾年基本就是拆東墻補西墻。
“明明經常看他四處旅游,各種高逼格啊?”
打腫臉來沖胖子大抵就是這個樣子。朋友說,他這幾年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費在所謂的人脈上面。確實,他交了很多社會名流,但他還沒來得及把這些人脈變現,就開始了躲債的生涯。苦心經營多年的形象從此跌入谷底,那些人脈也瞬間土崩瓦解。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有多大心做多大事,一直是我信奉的人生信條。創業初期,就先把基礎打好,還沒學會走就想著奔跑肯定會摔跤。每個人都要經歷一個一無所有的階段:貧窮、沒資源、迷茫、困頓,除了官二代、富二代,誰也逃不過。沒錢就想辦法去掙,想買房買車就是攢錢,能力不夠就去學習,眼界不夠就多去看世界,除了努力、腳踏實地,別無他法。
我沒有存任何名流人士電話的習慣,如若今后沒有關聯的可能,除了偶爾能成為零星半點的談資,它不過是一個停留在手機里的冰冷的電話號碼。
所謂成功,就是強者和強者之間的對話,智者和智者之間的較量。就像歡樂頌里的安迪,處處與高手過招,那是咋咋呼呼的邱瑩瑩和唯唯諾諾的關關,哪怕是熟知職場所有游戲規則的樊勝美都無法企及的。
這個世界,沒有捷徑可走。《致青春》里的黎維娟,一心想嫁個有錢人,希望少奮斗20年。所以,以不停地換有錢男友,每天在燈紅酒綠中紙醉金迷。最終的結果是,用所有的青春換了幾個價值不菲的包,宮外孕切除了一側的輸囊管,另一側堵塞。
先把自己變成別人的人脈,你才有資格去談圈子和資源,這不是世俗,只是生存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