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我來過,游戲里

又看見老同學在朋友圈曬圖了。
這位同學去的是羅馬,加上他是學建筑的,拍的都是羅馬那些雕塑、橋梁、宮殿、房屋的照片。
翻看著他的相冊我倍感親切,我雖然沒去過羅馬,沒有像他那樣隔著臺伯河眺望圣天使堡。
看得出他很激動,但我猜,他激動是因為他親眼看見他教材里的知識。
如果是位天主教徒,看這相冊他也會親切。如果這位信徒站在他所在的地方,我猜也會跟他一樣激動,因為河對岸是他的信仰。
我也會激動,但我不是信徒,也不是建筑設計系的同學,更不是那些什么都不懂,嚷嚷著掏出手機拍照,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來過羅馬的游客。
我僅僅只是一位普通玩家,一位玩過《刺客信條2兄弟會》的玩家。
我知道這條河叫臺伯河。
我知道這條橋叫圣天使橋。
當年為了過這條橋,我存了好多檔。為了躲避橋上的羅馬衛兵,我曾經從嘗試橋下爬過、曾經嘗試在臺伯河里游過、也曾經試圖硬碰硬莽過。如果哪一天我也有機會到羅馬,到了臺伯河畔,便有如故地重游、圣地巡禮一般,怎么能不讓我激動不已?

育碧公司很喜歡別出心裁把《刺客信條》的游戲場景構建在歷史上各個有趣的節點上,比如上文提到背景,是發生在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候的羅馬,是整個歐洲變革的焦點。
類似的,還有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波士頓、大航海時期的加勒比、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巴黎、工業革命的倫敦等等。
游戲劇情,跟小說、戲劇、電影一樣,核心一定要有矛盾、一定要有沖突。越激烈,玩家印象越深刻。
十四世紀的歐洲,人文精神開始在歐洲傳播起來,神權被質疑、被批判。所以游戲里,你除了能看見“圣殿騎士團”與“刺客組織”的愛恨情仇外,教皇大人與羅馬執政者之間也隱藏著一條矛盾。最終矛盾爆發,羅馬執政者——游戲里教皇的私生子——毒死了教皇大人。
如果不喜歡歷史,玩到這里,最多感覺就是反派之間狗咬狗而已,接下來該打boss了。
但當時那種環境,神權至上,教皇就是人間的神。
比起教科書里面白紙黑字描述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這種不知所以然的話語,游戲里,直接向你展示了:教皇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會有自己的私生子,也跟普通人一樣有利益沖突,同時,也會被殺死。
把神拉下神壇,這正是當年意大利人的杰作,也是文藝復興的核心行為。達芬奇不僅設計了“坦克”“滑翔翼”,還繪制了《最后的晚餐》:基督、圣徒與叛徒坐在一起,個個都是人的模樣,沒有圣光也沒有翅膀,不需要過多的修飾,猶大慌張的神情與緊握錢包的位置,已經暴露了他的身份。這幅畫跟游戲里面教皇的私生子一樣,猶如一把尖刀,插入了神權的光環中。
這,就是反封建。
游戲里,你或許什么都不懂,你只知道一個目標,打敗教皇、打敗教皇的私生子。而這些,正與羅馬市民幾百年前所思考的一樣,他們也什么都不懂,他們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卻被當時的天主教蠻橫控制、制止,于是他們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復興”的名堂來控訴與反抗。
剎那間,你在游戲里,與幾百年前的羅馬市民取得了共識。
你在游戲里做的事情,就是反封建。
區別在于,游戲里,羅馬市民的英雄是你,兜帽袖劍,千軍萬馬避白袍。歷史中,文藝復興的英雄是但丁、米開朗琪羅、達芬奇、莎士比亞等一大票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用他們的作品,謳歌自由、批判教會。
你和他們都是英雄。

感謝當歷史老師的老爸,使我對地理、歷史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讓我回想起刺客信條兄弟會的劇情時,能夠一本正經的像個歷史學家一樣總結出一堆毫無厘頭的“意義”。

默然回首,在宿舍瘋狂存檔讀檔追求“同步率”的日子已經很遙遠了。有時候坐著發呆的時候想想,游戲帶給我們的,除了日常娛樂、釋放壓力外,還有什么?
我癱坐在電腦前,拿著手機刷著朋友圈,呆呆地看著我同學發的照片。
我感覺我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小市民一般枯燥無聊,被牢牢束縛。
羨慕著他人外出游玩。
內心無比想出去浪。
但又放不下工作與錢包。

但隨即驚喜地發現,
你去的他鄉,
我也曾來過。

游戲帶給我們的,還有精神世界的自由吧!

注:游戲里的教皇大人和他的私生子確有其人

愷撒·博爾吉亞還是法國國王的妹婿,所以游戲里有一個任務叫你去攻打法國人的軍營。當時玩的時候感覺莫名其妙,意大利的羅馬城中怎么會有法國人的軍隊,原來Boss是法國國王的親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