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是一個怪人,想的多,即使是一件芝麻的小事,我也能想一二三點。因此,我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很容易成為聊天終結者。有時候,我把自己掩藏起來,順著大家的話題說笑,可即便如此,腦洞哪些想法仍揮之不去。
偶然的一個機會,與朋友交談完之后,原來,并不是我在想這些問題,也不只是我一個人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并不孤單,有很多人都有。
所以,我開始學著分享,所見、所想、所思、所感。我在這里說,期待你的回應,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問題,那好,我們一起交流、互相取暖。
身邊很多同學成了“畢婚族”,一畢業就領證了,速度之快,已經甩了我幾條大街,望塵莫及。周六下午,我們在討論以后未來家庭的組合,“希望找個什么樣的對象?”。朋友說,自己以后要找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是我比較向往的生活。周末賦閑在家,看看書,練練毛筆,大家一起談詩論畫也是極好的。并且,這個家庭環境再怎么差,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我當時,很贊同她的看法。我一直相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快節奏時代,能靜下心來認真看書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書中給予安靜的力量,總會讓他在浮躁的生活中平靜下來。
后來,她又說,她媽媽希望她找一個體制內家庭,因為他父母都是事業單位的。當時,她不以為然,干嘛非要體制內的,可陰差陽錯,自己找的男朋友竟然真的是體制內的。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其實在生活中慢慢發現,原來一個階層之間是相互固化的。比如工薪階層,基本上找工薪階層,商人與商人。如果要脫離出來,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之間的事情。
對于這一點,我也有想過,從一個階層之間跳脫出來是很難的。比如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鳳凰女。從小生活在農村,通過自己努力讀書,從農村走出來,想著在一線城市甚至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立足,這是很難的。回老家當然不甘心,但一個人漂泊,憑借自己一人的力量立足是很難的,難以在這樣的大城市找到歸屬感,突破階層的限制。
雖說艱難,但這樣的掙扎也并不是沒有意義。也許我們是漂流族,但是我們的子女出生那就不是了,他們比我們要強,基礎設施,周圍環境就比我們要好,他可能是城市的原主居民,脫離工薪階層,往上一階層走呢。我們的努力也不是白費的。
其實很慶幸自己當初爭氣能夠上大學。大學更好的是教會我們思考,給我們一段緩沖的時間去認識這個社會。不至于還沒開始認清它,認清自己就一頭撞進去,弄得頭破血流。或者是沿襲著父輩曾經走過的路。就好像那個放羊娃的故事。放羊,賺錢,養家,結婚,生孩,放羊的循環。
比如說《歡樂頌》的五個人,商業精英的安迪,富二代曲筱筱,普通家庭的樊勝美、邱瑩瑩和關關。不同家庭的他們可以說來自不同的階層。所有的經驗經歷對世界的看法都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的。所以他們的圈子不一樣,品味,看法都不一樣。
從這樣看,階層的環境其實深深地在我的身上有了烙印。家庭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時候我會無能為力。比如說飲食生活方式,我希望父母能吃得均衡健康。一個小包子,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一點水果。而我爸媽則是一大碗面條。我曾勸說過,面條只是碳水,并沒有什么營養,真正健康的是多吃含蛋白質,脂肪的,全方面的去攝入。可是,父母已經改不了了。他們習慣吃飯,習慣攝入碳水,仿佛只有吃了米飯才算是吃了飯。我弟弟也是如此的。已經被培養的,只吃大量米飯,還勸我說,多吃點米飯。
比如,我很不喜歡父母的教育方式,但這么多年下來,他們早已經把我打造成差不多的模樣了。比如,父母希望我離家近點,不要去外省讀書。我自己是滿不在乎他們的想法的,經常是他們說他們的,我做我自己的。可是在填志愿,做選擇的時候,下意識里還是會跑出離家近一點的方式。
父母在不經意間影響和改變了我很多,后知后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