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博文,曾在網上廣為流傳,文章里對來自不同階層、社會背景的孩子的發展狀況做了分析。因為某些原因,我今天才翻開,并且沒能堅持看完。的確,那些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他們的工作前景幾乎可以根據家庭背景進行劃分。我也確實同意作者關于家庭環境、成長環境對個體的塑造。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不知道要如何與這個世界打交道,也不懂太多的技巧,父母是他們人生中最初、也幾乎是最重要的老師。更為重要的是,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家長們的言與行。
但我也確實有幾點不同的意見:
寒門再難出貴子,何謂貴子?所謂貴子就是物質條件豐裕?生活悠閑安適?占據了相對較好的社會資源呢?
其次,我也不同意原始家庭的經濟狀況可以直接決定這個家庭的孩子未來發展的言論。貧窮并不會摧毀一個人,而是對貧窮的觀念。假如因為經濟上的貧窮,就反復向一個尚未涉世的孩子灌輸,“你很窮所以你很弱”,“貧窮所以低下”,那才是真正的貧窮。什么是好的?為什么治國會認為中華香煙是好的?為什么貴的、自己買不起的,會被認為是好的呢?周圍的環境一直在強調,錢是好的,有錢、值錢的東西是好的,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這種狹隘的觀念。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的阿Q精神。我并不這樣認為。在看到作者分析一個貧窮的家庭是如何讓孩子變得貧窮時,我腦海里浮現的是古時候的一幅場景。清貧卻不輕賤,即使物質上的貧乏,他們仍然有正確的觀念,不會將“買得起昂貴的物件”“住得起豪宅”視為成功,也固然不會認為這一生都只是在擺脫貧窮。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貧窮會被如此歧視。為何貧窮被視為七宗罪似的。貧窮沒有過錯,真正有過錯的是貧窮讓你低下了頭顱。我想,對一個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培養從來都沒有要求要建立在豐厚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
每位父母都希望能夠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條件、生活條件,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若要將這種條件變相的看作是森嚴的等級,對于孩子、甚至整個家庭而言,絕對毫無益處。真正重要的教育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家長們自己是否會因為經濟條件的拮據而看低自己?要讓孩子看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并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財物,而是能夠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獲益的、都高興的東西。
我并不清楚是什么樣的原因,讓金錢在每個人心中烙下深刻的痕跡。追究其始源,探查誰的責任,并不是一件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只是每個人都應當照照自己的內心,有沒有用金錢來衡量的森嚴等級;每個人都去體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每個人都愿意去出發,在自我成長這條路上走得更遠,這樣大概能夠慢慢地解除這金錢的詛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