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是云里霧里,讀完除了記得主要的四個人物名字,連情節(jié)都忘了,更不知道這本小說到底要表達什么。直到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家招待了一個正在環(huán)游中國(后來他去環(huán)游了世界)的朋友,他從我書架上取下這本書,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位老師推薦的書,當時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第二次見他是差不多半年之后,因為打算把這本書送給他,所以就又重新看了一遍,不過這次在看之前,先查了這本書的背景和書評后才去閱讀,而這一次,似乎明白了輕與重的含義。我們的那次見面,也出乎我的意料,在那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會跟一個只見過一面的人聊了4個多小時還意猶未盡,從旅行到書本,從過去到未來,從愛情到生活.....當然,還有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是他最喜歡的老師推薦的,還有發(fā)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 ? ? ? 說回這部小說,它的背景是以1968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為背景,通過描寫托馬斯、特蕾莎、薩麗娜和弗蘭茲之間的感情生活,讓我們?nèi)ニ伎荚撊绾卫斫鈵鄣撵`與肉,如何選擇生命中的輕與重。
? ? ?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因為婚姻失敗,他對女人既饑渴又畏懼。因為饑渴,他不斷的與不同的女人發(fā)生關(guān)系,在這些“性友誼”中,他獲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輕”,因為畏懼,他從不對她們許諾婚姻,甚至從不和同一個女人在一起度過完整的夜晚,因為婚姻就意味著責任,而責任是這時候的托馬斯不愿意承受的“生命之重”。直到他遇到了特蕾莎,那個“被放在樹脂深覆的籃子里,順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嬰兒”,特蕾莎總是緊緊握住托馬斯的手,使他感受到生命中的責任其實也可以是美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托馬斯又不愿意放棄單身生活中可以不需要任何責任的“性友誼”的自由,在不斷地徘徊抉擇中,幾個他與特蕾莎必然發(fā)生的“偶然事件”讓他對特蕾莎許下了婚姻的諾言。
? ? ?對于特蕾莎來說,她的一生都是沉重的,從小母親不僅壓迫她接受裸露著身體在房間里行走,還壓迫她接受繼父偷看自己洗澡的行為,帶著與母親的抗爭,她來到托馬斯身邊,以為找到了靠岸。而托馬斯與自己對靈與肉截然相反的理解,讓她再次陷入生命的沉重。
? ? ? 特蕾莎所理解的靈與肉應該是一體的,愛與性愛之間劃的應該是等號,而托馬斯卻認為“把愛和性聯(lián)系在一起,真是造物主一個奇怪極了的主意”。當她發(fā)現(xiàn)托馬斯依然游離在情婦之間后,她又開始反叛,和一個工程師發(fā)生了關(guān)系,可是這次行為不但沒有帶給她風流韻事與愛情是否毫不相干的答案,反而讓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她無法像托馬斯一樣追求“生命之輕”,他們的愛情是一座不對稱的建筑:特蕾莎對托馬斯的忠貞是在絕對的行為上,而托馬斯對特蕾莎的忠貞是在絕對的信念上,所以特蕾莎只能每時每刻為他擔驚受怕。
? ? ? ?有很多書評里認為托馬斯一生都在追求生命之輕的快感,而我并不這么覺得,相反,托馬斯之所以放蕩自己以尋求自由的生命之輕,恰恰是他尋不到生命之重,他婚姻失敗之后,其實有想到過挽回或者保持對妻兒的那份責任,只是妻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撓之下,無耐放縱自己通過尋求生命之輕的快感,填補心中那份茫然錯失的空虛。直到特蕾莎的出現(xiàn)讓他重獲了生命之重的美好,雖然他仍不愿意放棄多年來的“自由”,但是當特蕾莎出走之后,他意識到自己最放不下的其實是對特蕾莎的牽掛,是生命中的那份沉重,于是他又追回了特蕾莎,放棄了光明的事業(yè)選擇回到捷克,選擇鄉(xiāng)下生活,也是在生命之輕與生命之重之間選擇了后者。
? ? ? 小說最后為托馬斯與特蕾莎安排了一個戲劇性的結(jié)尾,兩人雙雙在一次車禍中死去,而且并沒有重點描寫這段情節(jié),也許就是兩人體驗了不同的生命中的痛苦與沉重之后,終于以輕描淡寫的生命之輕得以解脫吧。
? ? ?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其實跟托馬斯一樣,面對各種各樣的負擔和責任,都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當這些負擔和責任完全缺失的時候,我們就真的自由了嗎?重就真的悲痛,輕就真的美好嗎?這個問題,作者也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用托馬斯這種遠離大地的過輕的“自由”,和特蕾莎這種過重的依賴,說明這樣的方式兩個人最后的結(jié)果是,都沉在悲痛中。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