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來了》是臺灣一檔談話型娛樂節目,自2004年1月5日開播,嘉賓是李敖,2016年1月14日播出最后一期,也是唯一一期沒有嘉賓,只有蔡康永、小S和陳漢典三個人。前后12年播出近3000集,一年錄制超260期,平均每期5位嘉賓,2萬多藝人上過節目。在華人地區走紅近10年,熱播時每期都有超過500萬人次觀看,是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之一,這是只屬于康熙的輝煌。
2015年10月16日下午,蔡康永發微博【告別康熙】,一如平日的溫和,沒有煽情、沒有失落、沒有感傷,“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卻是不容挽留地瀟灑轉身,令每個始終追隨的觀眾,再也無法平靜。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一片唏噓感嘆,有惋惜、有不舍、有追憶…
緊接著小S發微博回應:
“我們就共進退”更是宣告康熙已成過去時,讓“康熙真的要走了”坐實。
《康熙來了》被無數網友親切地戲稱為“下飯菜”、“下飯利器”,因為它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記憶,很多人說有了康熙,孤獨的日子不再寂寞。雖說近兩年話題乏味,嘉賓無聊,收視下降,但是人都是奇怪的生物,當你習慣了一個人一件事物的存在,即使厭倦,一旦真要分開的時候也有萬般不舍。就像一對多年的夫妻,同處一室也許很多時候無話,但真的獨自一人時便覺不安,這就是兩個人都習慣了對方的存在,都說生活中習慣比愛更重要;也像一件心愛已久的物件,雖然很久都不看了,但你知道它在某個角落里靜靜地躺著、始終是屬于你的,心里就踏實,因為那里面有一段美好的回憶…
看似,康和熙是完全不搭的兩個人,康永完全是個讀書人,博學、睿智、書卷氣、說話慢條斯理但是反應迅速、字字珠璣、切中要害;而小S則古靈精怪、伶牙俐齒、吃豆腐開黃腔、大膽直接、頻頻出人意料,每期幾乎都有自詡“美貌第一身材第一”的橋段。無論外表內涵風格都迥異的兩個人,卻也珠聯璧合地搭檔了12年,單純從主持人角度講,十幾年間還能擠出新鮮元素,讓觀眾跟著哈哈大笑,也實屬難得。在很多人的眼里,《康熙來了》是無法超越的經典,每個人都能數出自己特別記憶猶新的那一期、那幾期,那些康熙陪伴的日子有多么開心…
每個看康熙的人都有一段自己與康熙的回憶,或是在宿舍里吃著外賣圍坐一團,樂得四仰八叉樂得噴飯;或是獨自宅在家里,頭不梳臉不洗,守著一大堆零食,一邊吃一邊毫無顧忌地大笑…即便有多少煩心事多少不開心多么不想跟任何人說話,仍然覺得可以靠康熙渡日,我們的孤獨寂寞傷心難過,都可以排解在康熙里,康熙像一劑開心良藥,人人受用。
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事物都有巔峰低谷。其實蔡康永早在2012年接受采訪時,就曾流露過去意,“我不會戀戰,該得的我都得到了,接下來反正就是走下坡”。就像他在《我家的泰坦尼克號》一文中寫的:“一個時代,大火燒天地燒去了。我身邊的,是燒剩下的,東一處、西一處的,明明滅滅的余燼。我的童年,常?;\罩在這余燼隱隱約約的紅光里。有時候,我伸出手去借一點這余燼的溫暖。有時候,我用眼睛見證這余燼覆蓋的繁華。”
從蔡康永、小S發微博說“告別康熙”的那一刻起,大家都明白,縱有千般不舍,終會有面對再見的時候。之前的劇透已經讓康熙的擁躉淚眼朦朧,習慣了看他們插科打諢、嬉笑怒罵、一起瘋癲,不敢面對離別的時刻。
蔡康永說:“以為我們永遠不會面對這一切,但想不到我們真的做了。雖然我覺得我的決定是對的,但還是非常舍不得?!?br>
雖然料到會感傷,但點開告別的最后一期,看到平時從容淡定的康永、率真可愛的小S、搞怪扮丑的漢典,在回顧康熙往期的情節時,忍不住的真情流露,還是讓我們淚奔!無法控制地陪著他們哭得稀里嘩啦…感動、不舍、留戀統統宣泄出來,也從心底里跟康熙告別,這種酣暢淋漓一如它讓我們忘情癡笑,也唯有康熙能夠帶給我們這種感受!
是啊,我們喜歡一檔節目、一部電影、一首歌曲,其實都跟里面的人物分不開,故事情節可以編織,但是演繹者傳遞的訊息代表著不同的感覺。因為這些鮮活的人物,帶給我們快樂,讓我們覺得真實地活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美好的事情。這不正是我們喜歡康熙的全部理由嗎?也是康熙給予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
謝謝康熙帶給我們的歡笑,謝謝康熙12年的陪伴,正因為我們愛康熙,才應該理解他們的離開是不可避免的,才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告別康熙,我們還會在下一處更美的風景里相遇。讓美好留在記憶里成為經典。
康熙,祝福你們!感謝你們!
再見,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