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不是讀者,它是一本雜志的刊名。
今晚,孩子說想買漫畫書。于是,我陪孩子去‘報刊亭’里轉轉,到了‘報刊亭’里,孩子就蹲在漫畫書面前,我叫他,他頭也不舍得抬一下,估計被書里的情節迷住了。‘報刊亭’里大都是小中學生,銷售量最好的是漫畫書和各式各樣復習考試的讀物,報紙旁站著是老人家,閱讀報紙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在‘報刊亭’一個角落,我看到了《讀者》。老板說買的人實在太少,基本沒有人看這些雜志了,只能放到一邊去。我隨手拿起最新的一本,穩重大方的手寫刊名跳入我的眼簾,我翻看里面的內容,很新穎。鼻子聞到紙墨的香味,那熟悉的味道把我帶到1992年······
隔壁家的姐姐,她是一個文藝青年,每天都喜歡抱著書看,她看書的樣子很美。有天她在看書,我走進看,是一本叫《讀者文摘》雜志,她向我極力推薦這本雜志,還借給我閱讀,很快我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我成了《讀者》的忠實讀者。
據了解,它之前叫《讀者文摘》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同名,美國《讀者文摘》雜志起訴了中國《讀者文摘》雜志,敗訴后,更名為《讀者》。內容不變,它是國內唯一能在臺灣賣的國內雜志,很了不起。
《讀者》這本雜志內容很多很豐富,一共有三十多個方面的內容:‘卷首語’、‘文苑’、‘人物’‘名人軼事’、‘雜談隨想’等等,每個內容我都喜歡閱讀,特別是它的‘卷首語’每一期的卷首語充滿溫馨和正能量,很有哲理性。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對里面的一些文章還記憶猶新。
現在人們為什么不再閱讀它了?難道是它的內容不豐富嗎?不,我看到里面的內容依然很精彩,很值得閱讀。老板說現在都不敢要多,銷售量一年比一年慘,沒人買了,還有當年很出名的《故事會》、《微型小說》等,現在已成了無人問津的刊物,像被打入冷宮的妃子,再也得不到皇帝恩寵。
互聯網時代到來,人們每天在刷屏、刷朋友圈、玩游戲、追劇······手機里的內容要比一本雜志要豐富得很多,想看什么手機里應有盡有,出門只要帶上它,錢包都不用帶,手機搞定。
如今已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天信息更新很快,我們的大腦被信息塞得滿滿的,好的,不好的,統統到大腦里來,我們沒有時間過濾,沒有時間清理,沒有時間思考,我們每天都很忙······
新舊時代交替,這是歷史車輪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也無法阻擋,一些美好東西也隨之消失。
《讀者》慢慢消失,讀者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