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控,我能做些什么?+15+W2

? ? ? ? 讀《由內而外的教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關于可控狀態和失控狀態的分析,這段時間發生了幾次失控狀態的事情,讓我很內疚很自責、很困惑也很失望。我想知道到底為什么我會“失控”?在“失控”之前我能做些什么?真的“失控”之后我可以如何彌補?在“失控”中我能學到什么?

? ? ?簡單概括關于“失控”狀態的介紹

? ? ? ? ?當事人失控時無法在思維清晰、理智、考慮周全的狀態下進行信息處理,情緒激烈、行為沖動,反應僵硬重復,并且缺乏自省能力,也不考慮他人的看法。當人處于失控狀態時,前額葉皮層(負責大腦的高級功能,比如抽象思維、反思、情感調節等)將不起任何作用。

場景重現

? ? ? ?過年在家我因為感冒加咽炎,咳嗽得睡不好,臨行前一天本來就沒怎么睡覺,媽媽又給安排了很多活動,最后晚上就又累又困。兒子因為知道我第二天早上要走,所以一直不睡覺,要跟我玩,我就耐著性子陪著,但是沒精神也不專心。后來玩汽車比賽的時候他得了一個小貼紙,高興得不行了,本來貼在衣服上,睡覺前換衣服的時候他非要拿下來,結果因為小貼紙太小太輕,我鋪被子抖起來的一點風就把小貼紙吹走了,本來我想著終于能躺下了,結果又起來滿屋子的找,但是怎么都找不到。兒子很著急地不停地說“我的小貼貼呢,我的小貼貼呢,在哪兒呢?”。在他這樣不依不饒地反復叨叨之后,我很不耐煩地吼道“早說了不要拿下來,本來粘著就不會掉的,非要拿下來,現在都不知道去哪了?不找了睡覺!”

失控狀態下我發生了什么?

? ? ? ?這個時候的我感到煩躁、恐慌、憤怒,好像被整個世界拋棄,感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可是這跟孩子有關系嗎?還是自己的問題?

? ? ? ? 按照失控狀態的四個階段,之前未能妥善處理的問題產生作用,“觸發”了大腦從整合到失控,完成這種“過渡”,大腦就“浸沒”在失控狀態,無法反省和調節,被強烈情緒控制,最后經過關系修復,“恢復”到整合狀態。在恢復階段很容易再次進入“失控”。

? ? ? ? 體會我自己,我能回憶到的是從小媽媽的“念叨”,只要我做錯什么或者什么事情沒做好,甚至是沒有符合她的要求,她就是一直指責、埋怨,“怎么這個都弄不好”,“你就不能……嗎?”“你就這樣吧,連……你都做不好,還能干什么?”,她會一直到自己發泄夠了才會停止,我記不起那個時候的自己是什么感覺,好像沒有回應,沒有反駁,只是回想起來她的那些話,現在心里還是充滿了憤怒。這個就是觸發我失控的內隱記憶吧。

孩子經歷了什么?

? ? ? ?面對我的失控,孩子感受到的是委屈、恐懼、不被尊重和理解,甚至可能是被排斥,孤立無助的。回想起來,當時他的眼神中是有一種渴望的,渴望擁抱,渴望愛和理解。而我因為之前未能解決的事件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這有可能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觸發,對他的行為和決定造成影響。

今后我可以怎么做?

? ? ? 書中說“不要指責和批判自己。尊重你的感受、情緒以及腦海中浮現的影像”。理解自己的“失控”,不管是什么樣的感受和情緒都是自己的,沒有完美人生,每個人都有不愉快的經歷,對于產生的問題是客觀的事實,不必責怪自己。

? ? ? 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冷靜,在“過渡”階段,那個整合和失控的臨界點是有希望避免失控局面的,如果這時候能夠冷靜下來,意識面臨的失控是因為自己的遺留問題,而不是孩子,然后能夠及時找到解決方向,就可以不讓自己事后陷入無法自拔的內疚中。

? ? ? ?關于冷靜下來的方法,每個人有所不同,我能做到的方法:1.深呼吸,至少三次;2.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僵硬的狀態,活動一下,分散大腦的“注意力”;3.跟孩子說“我很生氣”,說出來之后反而沒有那么生氣了,事后再跟他解釋溝通聯結,這樣總比吼叫好。

? ? ? ?要避免失控狀態,癥結還是在遺留問題的處理,也就是過去未解決或者未妥善處理的事件。而這些事件成為內隱記憶很不容易提取,所以回憶起來很困難,也許每次只能想起一點點,但是不要放棄,“治愈”總是需要時間。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播“失控狀態”,因為失控狀態下的感受是連結內隱記憶和當下失控的紐帶,也就是說內隱記憶→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失控狀態,這些情緒和感受是按鈕也是信號,告訴我們有需要處理的經歷。重播時像放映電影一樣,自己作為觀眾,作為旁觀者,不要評判地觀看事情經過,將這個作為線索去尋找過去是否有類似感受和情形的經歷,當時的自己是何種狀態?跟兒時的哪些經歷有關系?當時的自己感受如何?期望是什么?為什么沒有實現期望?渴望的是什么?對自己現在有什么影響?想明白這些也許就能慢慢的降低遺留問題的影響。

? ? ? ?另外,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體驗創造大腦,新的體驗激活新的神經回路,然后重構大腦,所以不論你多大,都有改變的可能和機會,有了這份希望,我們更應該努力讓自己更好。

結局

? ? ?那天最后還是兒子最后說“媽媽,我不要貼貼了,你別生氣了。”那一顆心都融化了,在兒子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我也跟兒子真誠地道歉,表達我的感受,然后抱抱,最后給他換了個小貼貼。

? ? ? ?像書中所說“應對失控狀態是對我們為人父母能力的挑戰”。每次失控之后都會被自責和愧疚吞沒,但是經過不斷的積累和練習,現在這種絕望無助情緒在我身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或者說是“自我恢復技能”變強了,希望今年自己通過不斷輸出能“深化自我了解”,了解自己的過去,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時候倒過來看世界會更明朗。


參考書目:《由內而外的教養》

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