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讀書會紀實(一)

今天是圣誕前夜的前夜,大家都是那里happy呢?

也許在聚會K歌,也許在陪伴家人,我想會用文字的形式分享,這樣大家可以隨時加入進來。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

第一章 感知我們的世界

其實主要內容是薩提亞的成長模式和薩提亞的治療信念,我們上課的講義里有相同的內容。

我找了幾個值得分享的點,大家可以看看有什么啟發。

1.

一個實例看看薩提怎么治療精神分裂癥?

薩提亞為一個有精神分裂癥的年輕女子進行治療工作,六個月以后她的母親打電話來抱怨,薩提亞離間她們母女關系。薩提亞就請她的母親也參加到治療工作里,這樣她們三個人就形成一個信任的治療關系。

后來薩提亞又邀請了父親也加入了治療,雖然原來建立的治療關系被打破,但薩提亞意識到開始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原來還有一位缺席的家庭成員是這位年輕女子的兄弟,他被家人描述為“黃金寶貝”。

薩提亞通過家庭雕塑的技術,想象讓“黃金寶貝”站在一把椅子上,他的父母就擺出了膜拜的姿勢。而這位精神分裂癥的年輕女子一直以來在家里都是被忽略,她的癥狀就是她為了在家庭系統中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種種痛苦掙扎。

這就是麗娃老師上課提到的,“缺席的家庭成員往往是問題的關鍵”,也許這位患精神分裂癥的年輕女子就是家里的黑羊。

2.

書中提到薩提亞提出了兩個新概念,

1)系統性的思考方式

2)人類本身都有一種積極的生命力量,可以把功能不良的應對方式轉化為高的自我價值感

3.

書中有一個關于家庭治療師的隱喻,

治療師應該像飛機場的控制塔,他只是提供信息,告訴飛行員他們的班機和其他飛機之間的相對位置,以確保不同航班的飛機可以安全地飛行。(像不像在雕塑)

治療師要站得高,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而不是在地面上卷入他們的互動。麗娃老師,在山丹的家庭會談中,給我們做了充分的展示。

4.

感知我們的世界,薩提亞認為要么被歸入等級模式,要么被歸入成長模式。

究竟怎么看待世界,通過四個方面評估:

我們怎么定義一段關系?

我們怎么定義一個人?

我們怎么解釋一個事件?

以及我們對于怎么改變抱有怎樣的態度?

第一個問題“我們怎么定義一段關系?”

本書開篇就提到了,任何治療模式都是由對人類的基本假設所構成的。

有些狹隘的看法是要么他們是對的,要么他們是錯的。

這是由于我們的基本假設是支配——服從,或者說是威脅——獎賞的模式,讓我想到了胡蘿卜加大棒。

在等級模式里,我們感受到空虛、憤怒、恐懼和無助,對應了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

建立在支配——服從的基礎上,我們就想獲得掌控感,我們以為可以通過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來增強現實感、提升自我價值。

基本假設錯了,努力正好反向。

我們會用角色和標簽來定義自己,從而忽略自己的獨一無二。我是老師。我是妻子。

薩提亞的成長模式對關系的定義——眾人皆生而平等。

第二個問題“我們怎么定義一個人?”

薩提亞對個體的定義,有個隱喻“procrustean bed”。普洛克路斯貳斯開設黑店,攔截過路行人。他特意設置了2張鐵床,一長一短,強迫旅店躺在鐵床上,身矮者睡長床,強拉其軀體使與床齊;身高者睡短床,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來的腿腳截短。

跟我們的成語“削足適履” 意思接近。

麗娃老師經常提到的黃士鈞博士,有本書叫《做罐頭還是做自己》。 ?罐頭也是一個隱喻,我們不是要做砍掉腳裝在罐頭里的人。

薩提亞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起始于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并由此長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在成長模式里強調“成為更整合統一的人”。

第三個問題“我們怎么解釋一個事件?”

在支配——服從的基礎上,我們對事件的認識是線性的,不像薩提亞所認為的系統性,就會要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

薩提亞認為各個事件存在交互關系。

我理解的交互關系


我們到事情呈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上面的,而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原因往往不容易看到。書中舉例,兩個小男孩打架,我們以為是安德魯打了鮑勃,其實是鮑勃先在桌子底下踢了安德魯。

這讓我想到了蝴蝶效應。

第四個問題“我們對于怎么改變抱有怎樣的態度?”

在支配——服從基礎上,人們是不喜歡有變化的。

但變化是不能避免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薩提亞認為,安全感不是來自于熟悉,而是信心。用開放的態度,面對更多選擇。

5.

薩提亞治療信念

1. 改變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變 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
2. 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他們所能去 做。
3. 我們擁有一切所需的內在資源以成 功的應對及成長。
4. 我們有許多選擇,特別是面對壓力 做出適當響應而非對情況做出實時反 應。
5. 治療需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及正向積 極的部份,而非病理負面的部份。
6. 「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 份。
7. 人們由于相同而有所連接,由于相 異而有所成長。
8. 治療主要目標是個人可以為自己做 出選擇。
9. 我們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證。
10. 多半的人傾向選擇對他而言是熟悉的而非舒適的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
11. 問題(困難)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 題才是問題。
12. 感受是屬于我們的,我們都擁有它們。
13. 人性本善。他們需要找尋自己的寶藏,以便聯結及確認他們的自我價值。
14. 父母常重復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熟悉的型態,即使那些型態是沒有功能的。
15.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16. 欣賞并接受「過去」可以增加我們支配「現在」的能力。
17. 所謂全人性的目標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們扮演的角色來相處。
18. 自我價值的高低呈現在應對的方式上,自我價值愈高,應對的方式愈全人性化。
19. 人類的過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適用于一切情況、文化及環境。
20. 過程是「改變」的途徑,故事內容形成情境,而「改變」就在那里發生。
21. 薩提爾模式的主要目標是達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價值。
22. 健康的人際關系建立在平等的價值上。

阿點的語音分享

“成長就是在不舒服中前行”

——阿點金句

? ? ? ?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