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盡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響的時間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響。
當然,我們很難開始就做到最好。經常會發生,“打算早晨七點開始學習,結果沒睡夠而無法集中精神”,“計劃晚上八點閱讀,結果經常被偶發事件影響”等情況,所以,請在實際生活中多方嘗試,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就改變做法,找到最佳行動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當中。
I——【復述】
利用好不被打擾的時間段,掌握時間主動權。假如總是沒有時間做已經計劃好的事情,一定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沒有安排好時間。
A1——【經驗】
單位會議一般集中在一月份,辦公室電話干擾多,來訪人員多,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完成必須完成的工作。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索性把自己反鎖在會議室里,用一個相對整塊,不容易被打擾的時間段,拼命趕資料,工作效率比較高。
A2——【應用】
對于重要的任務安排,盡量找一個相對整塊不被打擾的時間,提高單位工作效率。
這里是分割線
******************************************
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早在一年前就買了,也認真的看過了。但是收效似乎也僅僅止步于激動了一下。
用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的話說形象的說就是|“聽聽激動,說說感動,就是沒有行動。”
這次報名參加培訓班,非常想學會拆書,然后在企業內部組織一個小型的讀書分享,并且堅持長期做下去,培訓一個小隊伍,讓自己也一起成長。
上了很多年的學,現在回頭看,真的一直都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院式學習。
習慣拿到了一本書,就囫圇吞棗的開始,稀里糊涂的讀完,數量倒是真的不少,但是收獲甚微。
對知識的歸納理解不多,用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幾乎沒有思考和實踐。
用羅胖的話說,就是不能將知識縫合在自己身上,導致“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老師說,在一切和學習有關的事情上,要反求諸己。
從前真的是僅僅把書當老師,今后要習慣把書當醫生,重在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取舍。
盡信書,不如無書。羅胖說看書要懂得用俯視的視角看。總結的好。要用起來。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老師解答。
在拆書的時候,對原文的理解,往往有很多個點的思考,究竟是針對一個點發散好,還是幾個思考點都展開比較好?
經驗和應用的時候也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么處理比較好呢?
作者 ?凌子
公眾號:難得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