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沒有寫文章,分析原因在于:
1.在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里,他講到自己利用臨界知識對《成甲說書》進行分析定位的例子,其中說到一點:熱點是永遠追不完的,我們做內容,選取的主題必須是不隨時間流逝而使價值消逝的。也就是說,我們做出來的東西要符合復利效應,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后,也依然有其價值,也依然會是經典。我覺得這太有道理了,太有借鑒意義了,我應該把寫出“對他人有價值的深度好文”作為自己的目標,不能再自顧自的碎碎念。
2.前天買了“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的寫作課,聽了兩節,干貨太多。其中有個點是:文章要有邏輯,不能沒頭沒尾東拉西扯,要學會總結和借鑒好文章的結構。哎呀,這說的太有道理了,我得總結別人的文章是怎么寫的,自己以后寫文章得學著列提綱。
然后,我就不會寫了。我給自己增加了不少難度,同時又想做到最好,讓別人都來夸我。可是,沒話題沒素材,不追熱點還要寫深度文,這一篇文章下來得花多長時間啊,這個不行,我還有另外也很重要的事情呢。如果隨便寫一篇的話,對自己沒提高,也沒人看,完全就是浪費時間嘛。
最后,文章沒寫,其他事也沒做,糾結自責,從白天到黑夜。
我想,這不行啊,得戰拖啊。于是,從書架上抽出《拖延心理學》,開始從頭看。看到第二章講失敗恐懼癥,我去,這不就是在說我嗎——追求完美,恐懼失敗。
對于拖延癥患者的“追求完美”,可不是在說做事情時關注到每一個關鍵點和細節,而是這類人對自己有一套系統單一的假設:
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翻譯一下就是:我做的事情(表現)直接反應我的能力,而能力越強,我就覺得自己越有價值。反過來:我表現不好,說明我沒有能力,所以我感覺自己很糟糕。
用這樣的單一因素來評價自我價值感時,就會出問題,會覺得事情做得好就是出色的人,做不好就是平庸無能,它忽略了其他的一些影響因素。
怎么打破這種局面呢?
這個時候,拖延就能起到一個關鍵作用了,它能打斷能力和表現之間的等號:
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當表現不等同于能力,不管最終表現如何,也還能維持自我價值感與能力之間的關系——其實我的能力是完全夠的,只是因為時間不夠。
等等看吧!等會再做吧!時間還早著呢!
于是,到最后,即使因為事情做的不盡人意,還能心安理得的安慰自己:要是我早點開始,要是我全力以赴,會把事情做的特別棒的!
我們通過拖延安慰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大于表現,甚至還有這樣一種信念:我們的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這里又想起高中學數學的例子,因為反應快,老師講的例子能理解的比同桌快很多,所以總有點沾沾自喜:我的能力比同桌強多了,只是有點貪玩而已,如果我能有她一半的努力,考個重本大學有什么難。
那個時候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當時覺得是自己吃不了苦太貪玩,所以成績才是中等水平,不然一定可以名列前茅。可現在再分析一下,哪里是吃不了苦,明明每天也是熬到凌晨啊。貪玩嗎?可上數學課比誰都聽的認真啊。
所以我現在不得不承認,真正的原因在于:我怕自己像同桌一樣刻苦努力之后,依然做不了第一,依然成績平平,那樣的話,我就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的智商太低能力不足——那得多令人難堪和自卑啊。所以我不敢全力以赴去探究自己的極限在哪里,其實這個成績也還不錯,如果我再努力一點,會更好的……死循環。
就像書中說的:有些人寧愿承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卻沒有如愿以償所帶來的羞辱。對他們來說,責備自己邋遢、懶惰和不協作比把自己看成無能和無價值(這就是他們深為恐懼的“失敗”)要容易忍受得多。
當我終于確定自己就是完美主義型的拖延癥患者時,我居然暫時治愈了自己:
承認吧,你就是沒天賦,寫作能力不足,沒邏輯沒文采,可那又怎么樣呢?你又不靠這個吃飯。你要有“綠燈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通過可以練習不斷精進的。但你得慢慢練吧,聽個課就必須能寫深度好文了?
嘿,你忘了嗎,你最初就只給自己定了一個每天500字的目標啊,只是先培養寫作習慣啊!怎么就又想著一口吃成大胖子了,飯得一口一口吃吧。
那500字你還寫不出來嗎?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么,開個頭就夠數了啊。你拖著就能有500字的文章了?沒有一篇篇500字的練習,以后能寫出深度好文?趕緊滾去寫。
鬼知道500字的目標,寫著寫著就超了,超了就有成就感。
所以,你首先得認識你自己啊,幾斤幾兩你得清楚吧;再一個,能力不行就別給自己定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吧,做決策總得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吧。
思聰爸爸都教導我們: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
這說明什么,小目標夠簡單,簡單的事情你還要再拖,那我只能說:拖著拖著,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