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略窺門徑級別,見識尚淺,今日所記,不過興趣使然,想要獨立完成一次考察,把我接觸過的極其有限的理論與建筑實例相對照,多有不當乃至謬誤之處,還請專業大佬多多指正。
披云樓現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內,據端州志記載,肇慶古城墻長2800米,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墻;披云樓坐落于古城墻之西段,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樓高三層,當時作為了望臺而建造的;因樓矗立在城墻西段最高處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而今披云樓是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建的,樓高19.3米,占地面積為300平方米。今日在我前去時,披云樓經彩漆翻修色彩濃厚,基本骨架完好,部分地方出現脫色、磨損現象。
在城墻上長長的馬道走來,只見披云樓佇立與城墻之上,流光溢彩,非常顯眼。加上彼時燈光大開,更是奪目。走近上前,披云樓盡收眼底,旁邊不遠處有一座磚石堆砌的城臺,本用于把守城墻上關鍵地方,現今已用作看管人員的休息間。
往近處走,我來到了披云樓的底下,披云樓的臺階與部分建筑相仿,是七級石臺階。屋身共三層,其中第一、三層掛匾,匾額上書“披云樓”三字,擱匾的門簪精雕細琢,形如云彩。屋頂一開始看上去我誤以為是四角攢尖頂,實則不是,仔細觀察后,發現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歇山頂式,作為屋頂式樣,歇山頂一般級別較高,僅次于皇家專用的廡殿頂,而屋脊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十字脊式,多見于樓閣建筑;屋頂是三重檐,其中最頂上的是四角,下面兩重屋檐都在四角上額外在凹入一個角,形成了華美的造型。披云樓“三段式”造型特點大體如上。
這是上面說到的臺階。另外臺階下的兩塊鼓石看似一黑一白非常奇怪,實則不是設計問題,而是右面呈白色的鼓石重新上色了,左面呈黑色的鼓石是被侵蝕打磨但沒有重新上色造成的。
這是披云樓的另一個大門,同樣第一、三層掛有匾,匾額上書“嶺表南來第一州”,此必指端州無疑。第二層有一個懸空看臺,欄桿裝飾精美,看臺上空間較為寬敞,應該用于瞭望或者游人登臨觀景。這個門朝東,而上面所提到的門朝西,整座建筑東西朝向,側面分別是城內外。披云樓正面三開間,進深三開間,屋身大致呈正方形。
雖說是仿木建筑,但這種仿木的裝飾確實很有美感。從低往高處看,檐下的木條在梁架的支撐下層層伸出。飛檐離屋身有數米之遠,翹角不高,但美感十足。翹角上還有仙人走獸在其上,形態具備,但不夠精細,是石雕,而不是常用的泥塑。
在結構上,巨大的斗拱撐出了寬大的屋檐,以一根大柱承擔,斗拱承托檐檁。在屋身上,可以見到突出來的梯形的云彩狀裝飾,窗子工工整整,卻無裝飾。我懷疑窗與梁架之間原來應有彩畫,特別是旋子彩畫,但現在因多年經歷風雨而重修過程中無力恢復,所以在此留白,現在可見斑駁的黑色污跡。
在每個翹角下都掛著驚鳥鈴,是古人在古剎等建筑物的塔尖、房檐處吊掛的鈴鐺,風吹動鈴鐺造成聲響,用來驚嚇鳥類,防止鳥在停留處排泄糞便等污染建筑物。
兩個門的外面都各擺著一架鐵炮,炮口對向城外,上面銹跡斑斑。
最后是雉堞,雉堞上的磚塊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感,堆砌整齊,縫隙間還長滿青苔。從垛子中間的彈孔望出去,仿佛整個人跨越到千年以前,置身于防衛戰當中。
希望每屆市領導都能有古建筑的保護意識,繼續把它保護下去。建筑是鮮活的歷史,要記住古建筑是不可重生的,拆了就是拆了,原址再建也是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