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被馬里蘭大學一位同學的畢業演講反復刷屏,又在《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上看到相關報道,忍不住點開她的發言。
大致講,這位同學通過與自己在國內的經歷相對比,一抑一揚之間,熱情贊美了美國的空氣質量和學術、文化、社會氛圍。
風波之后,這位同學解釋說,她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留學經歷,并無意貶損祖國和故鄉。馬大表示,“驕傲地”支持她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權利。
拋開網上更尖銳的指責,僅從溝通的層面來看,這位同學的發言為什么會傷到很多人呢?
1.寬泛、絕對的指責、否定
寬泛、絕對的指責否定,常以“總是”、“從不”、“永遠”這樣的副詞來強調自己的看法。
比如,家里來客人,太太一個人忙里忙外地張羅,而先生只顧和客人談天說地。客人走了,他又跑去打游戲,留下太太獨自收拾。
太太氣頭上抱怨:“家里的事兒你從來都不管!”
她其實是怪先生今天的表現,不夠分擔。但先生聽后,立馬想起自己對家庭的種種貢獻,認為太太無事生非,自然也難體諒她的說法和情緒。
馬大演講者說自己在國內生活時,“每次出門都不得不戴上口罩”,說美國的空氣,“每一口呼吸都令人愉悅”。這類過于夸張、絕對的貶低和褒獎,會讓人感到不夠客觀、難以接受認同。
寬泛、絕對的指責否定,還包括對一整類事物做出統一貶斥。
比如,有網友點評:《摔跤吧!爸爸》特別好看,不像國產電影,全都是垃圾。
為了加強表達的效果,而信口拈來地擴大打擊面,只會降低觀點本身的說服力。作為聽者,我們通常都能很快判斷出,對方是否有資格做出某個層面的概括。
2.以貶低甲為代價,贊美乙
表達對一種事物的欣賞,不等于要打壓、否定另一種事物。
朋友早前在餐館當侍應。有次餐館內部促銷肋眼牛排[ribeye steak],服務員銷出這款牛排會拿到額外的獎勵。
有位客人本來想點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但朋友為了爭取多銷出肋眼牛排,就說西冷牛排不如肋眼牛排質地好,懂行的客人都更喜歡肋眼牛排。
結果客人不僅沒點肋眼牛排,還把朋友投訴了:朋友對西冷牛排的貶低,使對方覺得自己的喜好不夠高級,心里堵得慌。
另一個朋友,要買車,在寶馬和奔馳的兩款車型中拿不定主意,去征求好友的意見。對方自己特別喜歡奔馳,熱情推薦之外,還補上一句:暴發戶才開寶馬呀!
朋友聽了很郁悶:他其實是有點偏向寶馬的,但并不想好友認為自己只有暴發戶的品位。
同樣地,馬大演講者對在國內的經歷,只抑不揚,對留學經歷,只揚不抑。這樣的對比,難免顯得片面、過激。
3.以個人的觀點,代表群體的觀點
許多留學生對馬大演講者的反駁,讓我想起念博士時的一樁事兒。
有門跨系課,大概有快二十個人聽,包括我和另外兩個中國女生。某次課上分享時,一位中國女生講到自己成長過程中因為性別所受的歧視。
她一句又一句地,以“as a girl in China”[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的女孩兒]開頭,講訴自己不受寵愛、不被培養、缺乏公平機會的成長經歷。
因為她的分享,我和另一個中國女生,莫名其妙地收到許多別國同學同情、慰問的眼光。
我能理解這位同學的經歷。但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受父母寵愛,被老師培養,有完全不低于身邊男生的機會。
我的經歷和她的經歷,都是存在的。我不能代表她,也不想她代表我訴苦。
以“我”代言“我們”,可能會使自己的觀點、經歷顯得更壯大、更有聽取的價值,但卻忽略了“我們”之中,與自己有不同觀點、經歷的人的感受。
馬大演講者雖未聲稱代表所有中國留學生,但她選擇性的敘述,簡化了中國留學生多元的經歷,強化了聽眾對整個群體的片面認知。
而與這位演講者有不同體驗的留學生,因為沒有同等的分享機會,無形中被她強行代表。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如果能做到以下三點,效果就會好很多。
1)提出負面意見時,盡量避免寬泛、絕對地概括,就事論事便好。
如果太太對先生說,“今天我忙成那樣,你都不肯搭把手,我心里好難受”,就比“家里的事兒你從來都不管”,更能被先生理解。
如果馬大演講者說自己在國內出行時,“常需要戴口罩”,就比“每次出門都不得不戴上口罩”,更可信。
如果想要表達對《摔跤吧!爸爸》的喜愛,可以說:“這部電影是我今年看過的片子中,最贊的。”我們對自己在某個時間段內看過的影片,會比對所有國產電影的總和,更有發言權。
極端、絕對的表達,雖然可能暫時引發情緒上的快感,卻充滿片面性和攻擊性。而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更能使聽者感受到我們觀點的真誠。
2)大方承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兒的優點。
即使我們眼下不待見某個人、某件事兒,也并不代表這個人、這件事兒沒有任何優點。
曾經有個學生,向我傾訴在另一位老師那兒受的委屈。看得出來,他很生那位老師的氣。
但講完事情經過以后,他說:我并不認為她是個惡劣的老師;她講課仔細,給我的論文反饋也很有幫助。只是她這回對我的處理,讓我實在難以接受。
在批評抱怨時,盡量平和、客觀地提到對方值得被認可的地方,會使我們的意見顯得更中肯,而不是情緒化的、翻云覆雨的吐槽。
3)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也為不同的觀點、經歷留有余地。
哪怕我們的觀點再棒、再真誠,別人仍可能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和體驗。
比如,一部新劇口碑很好,你看完卻覺得超級難看,特別失望。
正巧一位朋友問到這部劇,你可以在表明自己觀影體驗差、不推薦之后,補充說:“不過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歡這部劇,大家口味不同吧。”
我們在表達觀點時:
如果對自己的觀點有足夠的安全感,便不會介意承認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尊重聽者了解不同觀點和自主評斷的權利,便會勉力呈現更客觀、多元的視角;
如果敬畏自己表達的權利,便會顧念沒機會發聲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和經歷。
馬大演講者在發言末尾說:
“Freedom is oxygen. Freedom is passion. Freedom is love. Freedom is choice”[自由是氧氣、激情、愛、和選擇]。
我想,自由也是尊重:尊重他人會有不同的觀點、經歷、情緒,并主動為它們留出空間和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