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康熙大帝》心得
用60小時48分看完《康熙大帝》全四冊,早年
先看的電視劇,曾對陳道明主演的康熙帝欽佩不已,康熙帝玄燁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八歲登基,十四親政,十五歲除鰲拜,十九歲撤三藩,三十二歲收復臺灣,后來又親征葛爾丹,可謂是功勞卓著,威名遠揚,我覺得他天生就是一塊兒當皇帝的料,是一位善始善終英明果斷的賢明皇帝!他這個皇帝的英明都表現在哪里呢?我作為一個讀者,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康熙是一個很重視人才的皇帝。
康熙在用人方面唯才是用。他的第一位師傅伍次友學識淵博,但在科舉考試時他的一篇《論圈地誤國》惹怒了鰲拜,當然不會被錄取,康熙當時年齡還小,就化名為龍兒,在索尼府私拜伍次友為師。還有高士奇這個俗才本來是明珠留著自用的,后來被康熙發現也被重用,進入了上書房。后來的周培公,李光地,姚啟圣,方苞等等,都是他發現而提拔重用的,不管這人身處何位,只要對國家有用,他都破格錄用,而且是人盡其材,比如姚啟圣,在收復臺灣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再比如方苞,是康熙晚年南巡時偶然遇到的,而方苞可是早年南闈科場案的主犯,而康熙不計前嫌,把他帶回宮里任用,甚至在康熙決定立哪位皇子為繼承人這樣的大事上,方苞的建議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句“立儲,除了看皇子外,還要看皇孫……”,一句話提醒了康熙,四阿哥如若有知應該感謝方苞,這就是廣開言路唯才是用的康熙。在用人方面,康熙還有一個特點:及時換人,對有才華的人,他不會一直任用,用上幾年,或上或下或外調,發現有才華的人立碼提拔,這都有他的目的,他是避免在位時間長而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不利于他的統治,所以我認為康熙的政治情商特別高。
二康熙是一個愛江山不愛美人的皇帝。
康熙好似生來就是為大清國而生,總是把江山社稷放在第一位,和他那個順治爹恰恰相反,順治是太兒女情長,為了一個董鄂妃25歲就出家了,把剛剛接到手的江山直接給了年幼的康熙。康熙帝,作為皇帝他身邊不缺美人,但他勤于政務,好工作,最感動我的一幕是皇后難產,幾次叫皇帝去看,他都沒顧上,一直在和大臣商量著國家大事,還有他多次的微服私訪,哪一朝的皇帝能比得上康熙這樣勤政?我覺得沒有,他從沒有因哪一個女子而不理朝政,從來沒有沉迷于后宮。康熙有好多嬪妃,但最鐘情的是二阿哥的母親皇后赫舍里氏,當初立二阿哥為太子也是感恩于赫舍里氏。康熙也曾對蘇麻喇姑有意,但蘇麻鐘情于伍次友,康熙也沒有奪人所愛,只是后來沒讓索額圖得逞,我覺得作為一個帝王,康熙拎得很清,孰輕孰重很分明,女人不能沒有,但不要參與朝政,多生皇子就是她們的任務了。但康熙也有吃醋的時候,就是十三阿哥的母親寶日龍梅,在進宮前曾喜歡治理黃河的書生官員陳潢,后來陳潢被誣陷入獄,康熙后來也知道他是冤枉的,如果是其他人,康熙也許早就赦免了,但他卻多關了一個多月,以致于等到陳潢被赦免時竟死在了大殿上。康熙帝:美人是有的,但別耽誤我愛江山。
三康熙帝是一個有著清醒政治頭腦的帝王。
康熙帝的政治頭腦絕對超強,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準備除鰲拜時,明明心里對鰲拜恨得咬牙切齒,但明白自己的力量還斗不過鰲拜,表面上對他還是和顔悅色,鰲拜稱病不上朝,康熙便派人尋醫送藥,噓寒問暖。其次表現在用人方面,康熙用人不疑,但對誰也不完全相信,就是對任何人都留一手,魏東亭是康熙乳母的兒子,對他可謂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但康熙曾給蘇麻喇姑說過,孫嬤嬤是他牽制魏東亭的一張牌,說白了就是人質,看到這一節的時候我從內心替魏東亭寒心!而那時候康熙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蘇麻都感到這個在她身邊整日蹦蹦跳跳的小皇帝疑心那么重。作為一個平常人這樣做,可能我會輕視他,但作為一個帝王,有此之心,覺得也能理解,皇帝是沒有純粹的朋友的,現在真正理解了“孤家寡人”和“高處不勝寒”的含義。還有在收復臺灣時,施瑯將軍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但在最后時刻由于海水淺,援軍不到,施瑯陷入困境,康熙帝竟讓姚啟圣留十門大炮,以對付萬一叛變的施瑯,拔箭啖珠的施大將軍恐怕怎么也不會想到康熙對他有這一手,幸虧第二天早上海水漲潮,要不然施瑯會葬送在自己人的大炮之下!還有對明珠這個人的任用,我不喜歡明珠這個人,他的壞心思多,伍次友與蘇麻喇姑這對有情人沒成,是明珠暗中作梗,周培公和阿瑣沒成,也是明珠使的壞,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他專成人之惡。我曾懷疑康熙怎么用這么個人,后來才明白康熙是為了牽制索額圖一黨,所以他的政治頭腦非常人能比。
四.康熙是一個善始善終的皇帝。
我們一提到歷史上的賢君明君,都知道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等,讀完這本書我認為康熙是明君中的明君,像漢武帝和唐玄宗,前期治理還可以,后期就不行了,而康熙帝卻是一個善始善終的帝王,前期不用多說,除鰲拜,撤三藩,收臺灣,中期治黃河,懲貪官,征蒙古,平西藏,處俄國,件件有條不紊,即使到了暮年,對國家大事毫無糊涂之處。最明顯的是表現在皇子立儲上,康熙有二十四個皇子,康熙對他們了如指掌,他對二阿哥有偏愛,但二阿哥心胸狹窄,好色淫逸,康熙對他兩立兩廢,非常失望,八阿哥看似眾望所歸,但作為一個帝王,不能把人情看得過重,否則守江山就難了,康熙否定了他,四阿哥為人冷漠刻薄,是個心硬意冷能做事的主,所以康熙看中了他,但康熙把這個謎留到了自己的遺囑里,而這些康熙都是征求了貼心忠臣的意見,決沒有獨斷專行,后來他把扶持 自己的老臣流放的流放,免官的免官,開始我不明白,覺得康熙太無情了,后來才明白他是在變向保護這些老臣,害怕自己去逝后這些老臣受迫害,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可見康熙即使到了晚年,頭腦依然清晰,所以說他是個善始善終的英明皇帝!
康熙王朝,除了國庫里沒多少銀子外,其他方面的問題處理得還是比較穩定,他把豐富國庫的事交給了冷面王四阿哥——庸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