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結束了。雖然這屆奧運會槽點十足,但仍有許多人通過網絡、電視觀看比賽。而在沒出現電視轉播之前,奧林比克都是在比賽全部結束后,以紀錄片形式出現的。其中第一部關于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紀錄片,是由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的《奧林匹亞)》,這部紀錄片許多開創性的高級技術后來成為行業標準,被時代周刊列為百部影片之一。
然而作為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里芬斯塔爾卻是個極富爭議性的女性。她被希特勒贊美為“德國最完美的女人”,批評她的人稱她為“納粹婊子”、“墮落的電影女神”。
她4歲寫詩,16歲報考舞蹈演員,20歲作為芭蕾舞演員一登臺就獲得了巨大成功,由于練習舞蹈太過于投入了,導致自己的膝蓋受了傷,再也不能跳舞。在看了電影《命運之山》后,她不斷給德國的“高山電影之父”Arnold Fanck寫信,要求主演他下部電影《圣山》并由此走上電影之路。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她冒險給腿做了手術,徒手攀過了歐洲版圖上幾乎所有的白云巖山峰,并一舉成名。
她自己撰寫劇本并于1931年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1932年她自己導演、主演、編劇、制片的電影《藍光》上映,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獎,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女電影導演。希特勒因為看了這部影片成為了她的崇拜者。
之后希特勒邀請她拍攝1934年紐倫堡軍事閱兵的紀錄片,她起初不愿意,希特勒一再堅持,他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后你再也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史上“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意志的勝利》由此誕生。
為配合拍攝,希特勒為她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無數的聚光燈,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臺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在拍攝中,為了獲得最好的畫面,她不惜動用幾十臺攝影機從各種角度一起拍攝然后選擇最優畫面。
她用天才的創造力和美學理念,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為完美也最受爭議的杰作。
在影片中,到處是歡呼的人群,整齊的隊伍,團結的力量,鋼鐵的意志。極大地煽動了人們對納粹主義的狂熱,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
《意志的勝利》之后,她曾發誓絕不再拍攝政治紀錄片。但此時她拍攝紀錄片的才能已是盛名在外。1935年,國際奧委會專程找來,誠邀她為一年后的柏林奧運會拍攝紀錄片。
雖然紀錄片是奧委會給里芬斯塔爾的委托,又是一部“體育紀錄片”。但在當時的“第三帝國”,一切都是政治。當時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表示要為影片提供支持,因為在他看來,這正是宣傳納粹德國的好機會。
為了鏡頭的完美,她甚至在比賽場地下面開挖壕溝然后把攝影機放在溝里仰視拍攝運動員,并且租賃飛機進行高空拍攝;在奧運會開始前幾個月里,她還對攝像人員進行了特訓,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后來有人認為,不是她為了奧運會拍攝了紀錄片,而是為了她拍紀錄片才開了這屆奧運會。她說:“奧運會14天就結束了,我的電影要讓別人看20年。”
里芬斯塔爾用了120萬英尺的膠片來拍攝這部《奧林匹亞》,花了18個月才剪輯完成,向觀眾展現了空前絕后的力與美。
《洛杉磯時報》寫道:“這部影片是攝影機的勝利,是銀幕的史詩。”
二戰后,里芬斯塔爾因與希特勒的密切關系,拍攝了《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被投入監獄,經歷了四次漫長的戰后審判,終被去納粹化委員會判為“納粹同情者”,無罪釋放;但她作為納粹德國最著名紀錄片導演的身份基本將今后她的一切藝術之路從此堵死了。
面對大眾的指責,她曾憤怒的說到:“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7個月,就否定了我的一生!”
前半生都在追求完美,性格要強的她,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72歲那年,她隱瞞了20歲年齡參加了潛水訓練,成為了優秀的水下攝影師,并出版了兩本攝影集。
85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為有關自己的種種爭議進行“辯護”。
98歲時,她在拍攝途中遭遇空難,肋骨多處斷裂傷及肺部。
100歲時,她完成了水下紀錄片《水下印象》的拍攝。
2003年,101歲的她在家中安然去世,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