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反脆弱》應該是2010年左右,金融危機剛剛過去,當時還用googlereader訂閱的博客推薦的,最早讀作者特勒布的《黑天鵝》,給了自己很大的心靈上的震撼,作為一貫特立獨行的我, 覺得那就是未來的樣子。時間流淌著, 對《反脆弱》的印象,一直是建立在《黑天鵝》認知的基礎上的,未來充滿著非線性的不確定性,總有我們不可預知的災難會降臨,當然好運來臨的時候,大家總是沒有厄運反應那么大。 脆弱就是一個玻璃杯,一個我們認為的玻璃杯, 總是會最終被打碎的。印象中的脆弱,一個必然的線性的結果,就是破碎的(現在看, 這是符合物理學規律的,按照熵增的邏輯,秩序是必然走向混亂的),而反脆弱,其應對的方式,就是增加復雜性,去隨機的嘗試新鮮的東西,這是當時的認知。
大概過了5、6年,也許是成長帶給自己的改變,去年末跟永澄老媽子學目標管理,也加入了樊登讀書會,周末的讀書正好是《反脆弱》,這會兒正好是一次讀后反思的時間。
脆弱,高緯度的解釋,應該是一種固有的慣性思維,它認為一切是可預測,當然這個結果假設是很容易被證偽的。通常,大家關心的是如何應對脆弱。而脆弱的反面,不是堅硬,其實堅硬的東西也有時候會是脆弱的,在一個新維度下,它會變得毫無抵抗。 這種脆弱,更像一種機械系統,被結構決定著,不能容忍隨機性,它在書中的比喻,就是一臺洗衣機,一個最終會壞掉的洗衣機。 而反脆弱,其實是彈性,一種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的,開源的生態系統,它容納了我之前理解的復雜性,也包括破壞性, 這讓我聯想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聯想到最近老媽子講的維度的概念,認知上,我認為是在時間軸線上,用擴張的角度,用生物學的思維去看待所謂的可預測的未來。我想到了復利成長曲線,躍遷邏輯,時間換空間的套路,大道相通, 我感覺忽然打通了什么。
生命,是跳躍的河流, 有寬有窄,有淺有深,沒有人站在相同的點上,雖然大家都喜歡去比較彼此,也喜歡通過歸納去總結人生的經驗,可最后還是由自己的選擇決定了各人的命運。最喜歡米蘭昆德拉的一本書的名字《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脆弱其實就是生命的稻草,平庸是人終生的大敵,也許選擇一條這樣的路并沒有什么好遺憾的,但如果可能,請拓寬這條生命之河,去創造可能,去蓄積力量,甚至去燃燒,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作為生命的意義。
有些感想還在思緒里纏繞著,還是不太善于表達,寫下文字,就是為了清晰未來的一點努力吧,如有讀者,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