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了形象管理線上課程,講到衣櫥規劃,一個作業是按照場合來整理自己的衣櫥,擔心自己對于場合還不能做到清晰的把控,就開辟衣櫥的兩個小區域,開啟膠囊衣櫥搭配的實驗地。按著職場、社交、約會、休閑四個場合整理衣服,懸掛在開辟出的衣櫥區域。交作業,老師批改之后發現我在整理社交和約會場合的衣服不清晰,容易混淆。領悟了這兩個場合分別強調的關鍵詞,明白了凸顯的不同氣質之后,感受這些衣服,感覺似乎有點遙遠,曾經穿過的這些衣服,此刻在我手里疏離。
以一個月為單位計算了下,時間用在四個場合的比重順序是工作、休閑、社交、約會,但是四個場合的衣服分別占衣服總量比重的順序是休閑、工作、約會、社交。且在生活中,穿休閑衣服比重是最大的。從這三個維度看我擁有的衣服和現實生活不匹配,休閑衣服使用頻率較高,且有的在重復穿,而社交和約會的衣服穿著甚少。通過場合整理衣服,審視了自己這兩年的生活方式。
目前的一份工作性質決定了較少需要參加正式的社交場合;和先生的單獨約會,少了很多,穿著也缺了點儀式感,在最后一刻隨便拿套衣服在鏡子前比劃下就穿著出門了,一個月閨蜜約會有那么幾天,共聊深度話題,但穿著也被忽略了,這兩年看演出和展覽沒有以前勤快,否則都會盛裝打扮一下。伴隨我出席各種正式場合的衣服,這些年它們都一直在,在衣櫥里靜靜的候著。這兩年的經歷和體驗讓生活也有了些倦怠期,但是這些衣服在我生活的精神深處和感情深處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問題來了,我是要穿這些很久沒有穿過的衣服,重啟漸行漸遠的“生活”,還是繼續這樣的生活方式,把兩個場合的衣服丟棄一部分。靜靜看著兩個場合的衣服,還符合我的審美標準,它們是漂亮的,用一句流行語說“它們都還讓我心動”,內心的聲音想穿,問自己還想穿上這些心動的衣服,我還能做些什么?不管是對待生活的態度,還是駕馭著些衣服的能力。這些衣服懸掛在那,“占用”著衣櫥空間,就換季時曬曬它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如果抽不出時間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的瑣碎的生活”,我不就在做著這件事嗎?
場合哪來?不就是生活的不同場景組成了場合,那就嘗試從創造約會的生活開始,不管是親密伴侶還是閨蜜之約,制造一些場合穿上它們赴約,為渴望的生活而再次穿上它們,用這些衣服在特殊的場合表達另一番生活的意境。給自己一點時間,練習搭配它們的能力,為了再能穿上這些表達自己不同面向的衣服,重啟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堅持不了,那就升級搭配能力,生活下詩意,平常日子適當穿些特殊場合衣服,如牛仔褲配一雙優雅的高跟鞋,格子領襯衫里配一條全色絲巾,自我感覺不錯越發會引領搭配的樂趣吧。退一萬步如果還是做不到,再慢慢舍棄也不遲,生活還在繼續,摸索會將持續。
在微信讀書上看到一句話,日本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的,“時尚不會讓你變得性感,你的經歷和想象力才能讓你變得性感,而要想得到這些性感沒有別的捷徑,就是好好生活。”這樣的話,那就不要辜負了生活,開始行動吧。
(后記:此推文第一張圖片是最近看的一本關于生活美食的電影《朱莉和朱莉亞》,劇中的兩位女主角在廚房烹飪的時候始終帶著一串珍珠項鏈,不管是喜悅、興奮、低落、沮喪的時候,推薦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