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英孚青少年教育中心做過四個月兼職的外教助教的工作,那里的孩子多數還比較年幼,從五六歲上幼兒園的年紀到十一二歲的年紀,正處在心智定型的階段。我帶兩個班,一個班年紀稍大,大概處于一二年紀的樣子,是中心的教務長帶的,國籍不確定,好像是菲律賓人;另一個班年紀再小一點,從幼兒園的小班到大班的樣子,是個美國國籍的老師帶的。雖然已經過去兩年多,但是有兩件事情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圣誕節期間大班的老師教務長Catherine和家人去了趟美國,回來之后Catherine的女兒Sam(雖然她英語很好,但是她也在她媽媽的班級里上課)給班里的每一個小朋友都帶了禮物,然后在她媽媽的指導下依次發給每一個小朋友。當我翻譯給小朋友說Sam要給大家發禮物時,小朋友們起先都表現得很興奮,乖乖地在位置上坐好,然而當他們拿到禮物發現只是一支筆和一塊橡皮時,大多數的人都失望了。十幾個小朋友,反應不一,說謝謝的只有五六個,更有人發現禮物太小而直接退回給Sam,當然更不要說謝謝了。當時,我和Catherine都非常尷尬,她親自用并不熟練的中文跟大家解釋說這些都是Sam在美國時精心挑選的,我也趕快提醒了大家要說Thank you.可能大家不理解我為什么尷尬,因為我總覺得在外籍人士面前,我們國人都是一體的,我不希望給別人留下說中國的小朋友都是很沒禮貌,很沒教養的印象,但是事實是,這種現象的確大量存在。
第二件事發生在小班里,他們的年齡幼小,所以我對他們更加照顧。小小的人雖然心里不說,但是也會記在心里。有個英文名叫Shawn的小男孩,長得非常漂亮,他媽媽是烘焙高手,每天都會給他做很多健康的小點心給他下課吃。Shawn大概是感激我對他的好,所以每次都會分最多的點心給我,然后再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眼饞,知道我好說話,都盯著我手里的點心,我就分給他們了,Shawn看見會爭辯:這是給老師的;爭辯不過的時候,就會分更多的點心給我。每次下課,他媽媽都笑瞇瞇地站在門外,第一件事并不是著急地打聽他兒子今天英語有沒有進步,而是跟我和外教說:“辛苦了。謝謝老師的關照。”再教小朋友跟我們說再見。言傳不如身教,有這樣的媽媽,我相信Shawn以后到了社會上不會吃虧。
外教課的學費很貴,大概一節課200吧,但是有些家長舍得花這么大的價錢給孩子補習,卻忽視了比技能更重要的感恩教育,這些東西,靠老師教遠遠不夠,需要的正是家長自身的榜樣。但是,卻有很多家長覺得這根本就不重要,或者完全就沒有意識到這類教育的重要性,而未來,抱怨孩子說我花了這么多錢,這么多精力把你培養成才,你就是這么對我們的,也是這一批人。有些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因果使然,你不得不服。
《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哥哥嫂嫂讓所有人都恨得牙癢癢,他們認為向父母索取東西天經地義,包括向妹妹索取。當妹妹和父母都已經無能為力的時候,罵罵咧咧,甚至威脅他們;誰養得他們如此無法無天?爹娘啊,看樊勝美的媽媽,嬌慣兒子到人神共憤的地步,凡是兒子所求,必定答應,轉頭再向樊勝美各種要求,卻從未體貼過女兒一句,說聲感謝,只是一味地用親情去綁架她。再看看樊勝美的侄子,關雎爾和邱瑩瑩把零食給他吃,大口吃完,把空盒子還給她們,從頭到尾從未聽過一聲謝字。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述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幾乎所有不好的根源,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如果孩子是父母親自教養的話。
在這點上,我很欣賞我一個堂姐的做法。前幾天,我們買了一版的汽車玩具送給我堂姐的兒子,因為我們平常休息時間不同,所以我們只是把玩具放在我姐的娘家。到了周六,我姐到家,給我發來一條語音,是我那個小侄子稚氣的聲音:“謝謝叔叔阿姨的玩具,我很喜歡。”一字一句,快被萌化了。這背后,都是我堂姐在悉心教導。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大概就是這個理。感恩教育,你有多重視都反應在孩子的一舉一動里,時間日長,融化到他們的骨子里,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莫到不能回頭之時再來感嘆和后悔,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