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win10的默認瀏覽器,Edge瀏覽器跟IE比起來有很多不一樣,快速迭代,系統級同步方案,新的內核以及10月會加入的插件功能,都讓我們對這款瀏覽器有很多期待,今天就來評測一下edge瀏覽器的一些特色功能。
功能評測
1.做web筆記
把onenote的一些基礎功能整合進了edge瀏覽器里面,可以在網頁上做筆記,功能的完成度很高,不過后續分發的功能感覺還有改進的空間,而且感覺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這個功能并不是那么重要。
在頁面里我們可以看到左側是編輯的按鈕,而右側是分發的按鈕,我個人感覺截圖還是放到右側會比較符合邏輯。
做完筆記之后可以用這幾個方法收藏或者分發出去:
- 截圖。截圖功能做得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截圖,截圖完會自動復制到剪貼板里。
-
保存。
- 保存到Onenote里(整個網頁截圖,保存為圖片格式)
- 收藏到書簽欄(在本地保存一個html網頁,收藏之后就會指向這個本地網頁。并且頁面內還有隱藏筆記的選項)
- 收藏到閱讀列表里(同書簽欄)
- 分享。跟安卓的分享功能差不多,分享出去的也是網頁截圖之后的圖片
截圖的話,我基本上都是用桌面版onenote 2016的發送到onenote來替代(設置為截圖,發送到剪貼板),截圖之后還要畫東西的情況其實蠻少的,大部分時候都能用話說清楚。
桌面使用的話,在國內qq自帶的截圖功能已經能滿足日常絕大部分需求了,國外的情況我就不清楚了。只能說截圖應該是為了平板觸控而存在的。
這個保存到onentoe實際上用起來有點雞肋,主要是因為輸出的是圖片,不利于搜索,雖然圖片也可以搜索文字,但是占用的資源比較多,用這個保存的文章也默認不會打開識別文字的功能,所以真的并沒有什么卵用。
而chrome的onenote cliper就可以用保存正文的選項,輸出一份富文本的文章保存到onenote里。
這個功能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并不是很重要,它的存在主要還是為了推廣onenote,微軟跟intel都把pc市場下一個增長點鎖定為二合一設備,我個人認為二合一設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手寫,而讓大眾接觸onenote接觸地更多也就更有利于二合一設備的銷售。
2.閱讀
-
閱讀列表
閱讀列表在win8的時候還是一個metro應用,現在整合進了edge瀏覽器里面,
閱讀列表其實本質就是一種read it later的應用,某篇文章讀不完就保存到里面,以后再來讀。
稍微學習和了解一下這類應用的使用姿勢之后,我個人認為read it later的最本質的需求是需求池化,能夠更好地處理閱讀的優先級安排以及方便后續搜索二次閱讀。
<h4 align = "center">需求池化</h4>
假設我們每天只能讀一篇文章,優先級從高到低為ABCD
第一天有兩篇文章,優先級分別是C和D,那我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C來讀
第二天也是有兩篇文章,優先級分別是A和B,那我們肯定會讀A
但是如果是把四篇文章放在一起,那我們肯定會讀優先級為A,B的兩篇而不是C,D
在對于時間的管理也是一樣,read it later可以做到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目前最受推崇的工作時間安排方式應該是類似于番茄工作法那種形式的工作模式,沖刺,短暫休息再沖刺循環的方式。如果是在工作模式下,那我們獲取了信息,覺得想看就可以直接放進pocket里,在空閑的時間下去閱讀。在休息時間的話,則可以進行信息檢索或者是閱讀。
并且放進了pocket的文章你不一定都會讀,所有的需求募集在一起的時候,你就還會再過濾一次,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文章才會閱讀并且留存,這樣再一次通過需求池化就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但是edge瀏覽器的閱讀列表有這么幾個問題:
- 閱讀完沒有留存功能,也就是讀完了就讀完了,要么從閱讀列表里刪掉要么就是留著,沒有辦法給一個已閱的標識(當然,你在收藏欄里自己建一個”已閱“文件夾的但我沒說)。
- 搜索不方便。
- UWP應用沒辦法添加文章到閱讀列表里。官方的資訊沒有分享功能,只能是打開瀏覽器添加,其它一些資訊類應用試了之后也是沒辦法。
- 閱讀體驗差,為什么要把閱讀列表和閱讀模式放在一起講,因為別的read it later軟件都是把這兩個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啊!!!
- 閱讀列表是不能同步的,手機的閱讀列表跟電腦的是獨立的,電腦跟電腦之間也是獨立的,這意味著什么我就不解釋了。
說實話,edge的閱讀列表目前來說真的跟收藏夾一毛一樣,還讓我在收藏網頁的時候猶豫了一段時間。再者,pocket這種read it later的軟件里的巨頭實際上也就一千多萬用戶,普羅大眾真的沒那么喜歡學習,也沒那么在意學習效率的問題,而且就edge閱讀列表現在的完成度,喜歡用的人也不會用。
-
閱讀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系統分析,把頁面內多余的內容去掉,只留下正文內容方便閱讀的一個功能。閱讀模式我沒有仔細使用過,個人感覺對正文的識別率挺高的,但也是覺得需求并不那么強烈,現在的很多資訊類網站其實也做得很簡潔了,不會像以前那樣為了廣告費滿屏都是廣告。
閱讀模式用于一些需要長時間閱讀的文章,體驗還是不錯的,短文章的話,真的沒什么動力去特意點開那個閱讀模式的圖標,而且打開網頁之后,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打開閱讀模式(大概是在分析網頁元素吧),感覺體驗不流暢。
-
總結
不是簡約而是簡陋的兩個功能,加上大眾需求并不高,真沒必要作為自帶功能加入到瀏覽器里,這兩個功能還是留到以后讓插件去實現會更好。
3.詢問Cortana
cortana的定位是一個智能助理,目前來說智能助理是搜索引擎更高一級的形態,這是一個很寬泛的主題,不是這篇文章能說的明白的東西,總結一句就是cortana目前還不夠智能。
我覺得詢問某一個東西的時候應該是想要知道這幾個內容
- 它是什么,能干嘛
- 它怎么樣
- 我怎么能找到它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有什么東西不會或者想知道大概就會問長輩,他給我大概介紹之后,我可能覺得沒興趣,然后聽完就算了,覺得有興趣的話會搜索一下,覺得好的話還會想下載或者其它途徑去接觸它。只是這個時候把詢問對象換成了cortana而已。
“詢問cortana”大概也需要遵循這樣的路線,這里面的流程大概是那三個內容的順序呈現(每個內容單獨一個頁面),先了解是什么,感興趣的話再看看它怎么樣,還不錯的話就了解如何找到它。
舉個例子,“藍海戰略”
- cortana先告訴我是一本書,大概講了什么內容
- 我覺得好像還挺有趣的,那就看看大家看完之后說了什么,cortana就呈現了一些讀后感之類的文章給我
- 我看到大家的評價也不錯,那cortana呈現各個電商的搜索結果給我,我一點進去就能看到內容
- 覺得自己了解的足夠了,以及足夠你理解這個網頁里的內容了之后都可以隨時離開
然而”詢問cortana”還停留在“這是什么"的階段,"這是什么"的功能主要是以必應網典作為基礎來呈現內容,網典沒有的內容就呈現搜索結果。必應網典本身就是個很糙的功能,基本上連”它是什么“這件事情都做得不好。
總結
目前edge瀏覽器其實可以說還是beta階段,還在專注于內核建設而不是功能建設。
edge瀏覽器我覺得還是應該從易用性方面下手,例如開發者工具什么的完全可以像safari那樣在設置里默認關閉,有需要的人自然會去打開,右上角的那個菜單其實也沒必要把”開發者工具“和"在頁面查找"放進去,收藏夾的層級也太低了,兩次點擊才能打開,我覺得還是不夠好用。
edge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很Geek的一個瀏覽器,往死里簡化,專注于基礎功能的建設,其它的插件去補足就好了。
寫了這么多,回頭去看了一下八月份的瀏覽器份額報告,IE的份額還是最高的,雖然應該很大一部分是企業用戶,但我想默認瀏覽器的威力其實還是很強的,國內那么多”人性化“的瀏覽器其實也爭不到多少份額,畢竟瀏覽器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瀏覽網頁,做好這一點就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