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篇考研攻略,貼了兩張手寫稿,得到不少簡友的稱贊說字還挺好看。我想能關注到字跡的朋友,一定有一手好字或者像我一樣,也有一顆想把字寫好的心。
突然想可以梳理一下半路出家的寫字歷程,跟對自己的字有點要求的各位共同探討。
記得小學時文章經常被夸不錯,但字超級難看,站講臺上讀自己的作文,語文老師毫不客氣地說你的作文聽著比看著,漂亮一百倍。
忘了當時自己的心情究竟是喜是憂。
小學畢業的時候,收到了語文老師送的字帖。
大學畢業的時候,收到了不少同學的邀請,讓我寫幾句他們喜歡的句子當字帖。(上圖就是一張)
這成長雖緩慢,但聊以慰藉的是終歸算是有點效果。
1 最近的字
先來幾張幫朋友寫的字。
被一小部分朋友、師長吹捧了幾次以后,人就有點飄飄然。于是就敢把自己的字P到照片上,貼到朋友圈。
看完《三體》的日子里,滿腦子都是黑暗森林法則。于是有了這個街拍這行字。
再來幾頁讀書筆記,這個比較隨意,厚厚的一本讀書筆記,只能挑這么點。不喜盡情噴,有建設性意見更好。我會及時改正并付在文后。
某學科的思維導圖。
某學科筆記。
2 我的字體變遷
在提筆忘字的網絡時代,能靜下來寫寫字,跟靜下來寫文章一樣,簡直算得上一種修行。
佛家講戒定慧,戒是他律,定是自律,不妨說寫字也是一門入定功夫。
這次翻了翻自己過去的手稿,筆記,日記等等,不禁感嘆逝者如斯。筆跡也是一種需要歲月沉淀的東西。
這是初中的讀書摘抄,記得那時候特別喜歡朱自清,是還沒有學過《荷塘月色》的年紀。
初中的時候認真寫起來,有點像個學字的小姑娘,字跡用力過猛。
后來到了高中,突然有些開悟。深受一個寫字巨好的死黨影響,相互抄抄作業,抄抄試卷,我便有了些見賢思齊的念頭。潛移默化間開始模仿死黨的字,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我們沒必要因為怕學得太像一個人而不敢去模仿。除非你是模仿界的天才,否則無論如何模仿,都會帶上自己的影子,形成自己的風格。
到此算是得了一些法門,平時多看多練多感悟,到了大學的字稍微有些規整了。
寫字剛剛擺脫了不能看的地步,這個時候的自信心有點爆棚。記得有次組織全校的模擬招聘大賽,老師要要寫獎狀,問我你們社團誰寫字好看?我淡淡地說,我。老師愣了一秒開懷大笑。
現在看來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隨著后來對書法主要是對硬筆書法的深入了解,越來越不敢說自己的字如何如何,比較誠實而中懇地說,勉強能看是可以的吧。
3一點練字心得
記得高中的時候,網絡也不發達。仿佛全世界的書店都在顯眼的位置擺放著龐中華,多少同學練得甘之如飴。我潛意識里覺得這字規整得有些乖張戾氣。
一次我去拜訪陜西省書法協會的一名老師,請教了下寫字的事,他形容龐為中國硬筆書法界的一個毒瘤。這個論斷嚇得我趕緊割斷了買龐帖的念頭。
這樣的心態下后來接觸到了田英章,大呼此字過癮,便著手練了一些。
大二的時候閑來無事逛二手市場,在一個阿姨賣的舊書里淘到了這些寶貝。
在我曠日持久的軟磨硬泡下,阿姨終于同意低價賣給我。
自此開始了我對硬筆書法的嶄新認識。
不得不承認,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書法藝術的推進。看看這些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手稿,頗令我等汗顏。
我隨便舉幾顆栗子。
好吧,事不過三。
這幾本當中,我得著重給大家感受一下1988年的一本日歷。
封面已經破爛不堪被我撕掉了。這是扉頁。
楷書是這樣的:
行書是這樣的:
隸體是這樣的:
草書是這樣的:
看到這樣的硬筆字體,我真的無fu ck說。
栗子舉完了,心得有兩點:
一是書法初窺門徑直至登堂入室,無非臨、摹二字。
但臨和摹是有別的,臨是照著字帖寫,摹用覆在字帖上寫。
(還有一種所謂硬筆速成法,順著一個凹進去的字帖模板寫,試了試沒什么感覺。)
臨摹各有利弊:
臨以掌握筆畫為主;摹以鞏固結構為主。
想必練過字的童鞋都知道這二者的區別,之前我的字帖也有所體現,在摹的字邊上還有臨的痕跡。
臨、摹缺一不可。但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是會“讀帖”,提高書法審美格局。
有人說:眼界高,手不一定能那樣高,但慢慢得也就能跟上;眼界不高,手就一定不會高于眼界。
我認為在藝術領域非常正確。一個吃貨不一定能是名廚,但一個名廚一定會是一個吃貨,與此同理。
這一指導思想讓我每次練字不能像以前一樣急著下筆,而是先觀察你喜歡的字為什么好?
筆畫優雅有力?
結構疏密停勻?
章法氣韻精妙?
然后再下筆或臨或摹,對比自己的字,找出別人為什么有這種“我們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的氣概。
二是,剛開始練字可以用字帖,如果讓我推薦,我還是只能推薦田英章。因為硬筆入門畢竟與毛筆不同,硬是拿著一本靈飛經臨摹,很可能不得要領。
但,掌握了基本的楷書、行書筆畫后,絕對不能再戀戰。建議一定找來毛筆字仔細研讀、揣摩。一方面提高書法審美,也就是讀帖的能力,一方面認識硬筆當中也有運鋒的概念,讓你的硬筆向書法的方向去,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溝通符號。
因為我也只是個練字者,望著各位硬筆書法大神的后背匆匆趕路。有不到的地方請多斧正。
剩下的,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