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C第四次課筆記
解決競爭性壟斷的有效方法是反壟斷法
產品市場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為完全競爭市場,其特征是有多個買者與賣者,產品無差別,進入與退出非常容易而且價格非常透明。任何賣者沒有任何定價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代表的市場是糧食、期貨的市場。
第二種為完全壟斷市場,其特征是僅有唯一的廠商制造銷售唯一的產品,進入與退出極為困難。賣者有完全的定價權,且享有完全的壟斷利潤。形成壟斷的原因有三點:1.是市場配置資源競爭的必然結果;2.政府特許壟斷;3.自然壟斷。競爭性壟斷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第一大問題,解決的方式是通過反壟斷法:限價剝奪其定價權,倒逼壟斷廠商增產;拆分壟斷廠商來增加競爭。
第三種為壟斷競爭市場,其特征是價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更靠近完全競爭的市場。有很多的廠商與消費者;產品同質但是有差異;進入和退出較難。比如化妝品、服裝等。對差異或壟斷部分,廠商享用部分的定價權,其競爭的方式有:價值競爭、廣告、信譽與服務等。
第四種市場為寡頭壟斷市場,其特征是介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更靠近完全壟斷的市場。廠商很少,產品同質但有差異,進入和退出更難。如國際飛機、數碼相機等。而這一種市場的廠商做出決策時都要考慮其他寡頭廠商所作出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對自身利益的影響,這叫“策略依賴”。于是各寡頭會想到聯合起來進行漲價,這叫“共謀”行為,這一些行為與壟斷的危害相同都是各國政府都反對的商業行為。寡頭廠商對外有一定的定價權,即“共謀”,對內沒有定價權,即“策略依賴”。代表的行業:通信行業。
解決消極外部性是政府與市場二條腿走
什么叫外部性?即個體行為對于其他個體帶來的影響。外部性分為消極的外部性與積極的外部性。比如造紙廠因為排污對下游居民造成的損失是造紙廠的消極的外部性;比如在陽臺上養了花,這給周圍的鄰居帶來了賞心悅目,這是積極的外部性。消極的外部性不必要付出代價或積極的外部性不會給自己帶來利益。經濟學研究的只是消極的外部性。
解決消極外部性的方法是政府與市場二條腿走。一是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征收庇古稅、減排補貼;一是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如排放權交易,即把排主權私有化,就可以形成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排放權交易就可以減少排放。
解決二極分化的方法是征稅
宏觀經濟與凱恩斯主義
昨天的課程說到了1929-1933,西方的經濟大蕭條出現后,馬歇爾的“市場搞掂一切”的理論無法解決它,其學生凱恩斯解釋了大蕭條的原因是人們不愿意買東西,因為購買的邊際效用在遞減,他建議的解決辦法是:動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向民間或商業機構借錢后用錢把賣不掉的東西買光,并且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就增加就業,消除了庫存,刺激了生產與消費。購買可以通過四種人來實現:家庭、企業、政府與外國人。
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它有三大突破,“看得見的手”對“看不見的手”的突破;需求主導對供給主導的突破;赤字財政對節儉財政的突破。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利用凱恩斯主義來解決的。
宏觀經濟學
GDP是一個國家的總產量。包括價格指數,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凱恩斯主義解決的只是3-5年的短期的問題;而對于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問題的只能通過宏觀經濟學,即保GDP增長,穩定CPI較低漲幅,維持較低失業率以及避免滯漲。
GDP是一國當年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外國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的產品計入中國的GDP,計入外企國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沒有賣掉的庫存也計入GDP,以投資計入。不過在一國GDP中,庫存所占的比重太大,證明該國的GDP質量不高。
GDP用支出法來衡量。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其中消費是國內家庭或個人部門的購買;投資是企業部門的購買;政府購買是政府部門的購買;凈出口是外國人對國內產品的購買減去本國人對外國產品的購買。注意的是: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外國個人和機構還不能自投資中國的證券資產,如股票、債券等。還有比如購買生產產品的產品,如加工設備,屬于企業的購買,計入投資。中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 ”,不計入投資。
財政政策
私人物品是一個人消費的同時另一個人就不能消費,比如:手機、電腦等,它具有競爭性;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可以賣錢等特點,比如燈塔、基礎教育、基本養老以及基本醫療。政府的三大職能之一是要給國民提供公共物品,由此出現了公共財政。為了消除市場配置資源帶來的二極分化,公共財政采用了累進制稅收、轉移交付,甚至建設保證房等方式。
英國有一個彥語:這一個世界只有稅收與死亡不可以避免。對產品征增值稅;對所得征所得稅;對財產征財產稅;對房產征房產稅;為了阻斷財富的代繼轉移,征遺產稅。在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稅收以產品稅為主;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卻是以征收所得稅與財產稅為主。現在中國地方稅制的現狀是,其大頭是土地出讓金和房產營業稅,這只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國家一定會讓地方以獲得出讓金變成獲得房產稅。這樣的稅制才科學與合理。所以,房產稅也是一個可以預期的事。
既然市場配置資源帶來的三大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解決,那么我們就不需要再用革命流血來解決經濟事件了。
最后一個問題是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
什么是貨幣?是一種交易的媒介,一般等價物,具有流動性。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不值錢,但蓋了部落首領的章----有一個中央權威來保證信心,所以依然可以成為交易的媒介。這是一般等價物的時代,后來貨幣又經歷了貴金屬貨幣時代,紙幣與黃金掛鉤的時代以及SDR特別提款權時代,最后回歸到了純紙幣時代。流通的保證是中央權威,各國中央銀行。當然現在還出現了電子貨幣比如比特幣,不過因為沒有中心權威確保其流動性,所以它無法成為普遍接受的貨幣。
什么是金融市場?資金從多余的一方融通到缺少的一方的機制或者過程。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貨幣市場(一年以內,比如同業拆借市場),資本市場(一年以上);從融通方式可以劃分為間接融資(銀行融資)與直接融資(如股票融資)。
什么是信用?“物與物交換”不需要講信用,“物與錢交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不要講信用,而若不是這樣的“同期交易”而是“跨期交易”,如商品賒銷,需要講信用,所以叫“商業信用”。而承擔風險要求回報,就是風險溢價,利息是信用風險的回報。
擠兌現象。一天下著雨,美國的一個銀行開著門,一堆人在銀行的柜臺躲雨,而銀行對面有一個超市,超市里有一些顧客在買東西,其中有一名顧客一抬頭,看到對面銀行的柜臺邊擠滿了人,于是奇怪地問:呀,為什么這么多人在銀行呢?另外一位漫不經心地說:取錢嘛,這銀行看起來有問題啊,這么多人都在取錢。于是這一個隨意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到最后變成了:這一家銀行要倒了,所以大家趕快把錢取了來。于是大家都一起涌進這家銀行取錢,而銀行柜臺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就告訴來取錢的民眾要等待到明天,但是這更讓民眾恐慌,于是來柜臺取錢的人更多了,最后銀行倒閉了。這就是擠兌現象。
開頭第一位顧客的漫不經心的一句話而引起的恐慌,叫做“蝴蝶效應”。為了應對擠兌風險,幾家商業銀行決定建立一家共同的銀行,以存款數量提出存款準備金存入到這一家銀行,以后任何一家銀行遇到擠兌風險,都可以申請用這一筆錢來應急。共同建立的銀行叫做中央銀行。
而貨幣的供給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量。中國的貨幣供給分為三類:M0=流動中的現金;M1(狹義的貨幣)=M0+活期存款(含創造的存款);M2(廣義的貨幣)=M1+定期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含創造的存款)。貨幣政策是要調節貨幣的供給量,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二種貨幣政策是:中國主要采用的存款準備金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主要采用的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主要的操作是:要減少貨幣供給,央行就用債券到債券市場回購貨幣,即出售債券,反之就在債券市場“逆回購”貨幣。這一種貨幣政策的優勢是通過市場解決;目標貨幣借給精準、快速。但是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利率市場化;有一個強大的債券市場;央行的儲備資產結構合理。目前中國不具備用一種貨幣政策的條件。
總需求過剩就會產生通貨膨脹。治理通脹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緊縮貨幣或緊縮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