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歡一句話:生命在于折騰,于是決定用它來做這周的周更文章標題。
越長大越覺得時間流逝的很快,每天、每周、每月都不夠用,不夠折騰
基于上一篇文章中的【人生全貌圖】,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往更高的層次去折騰,這里指的更高層次,并非物質層次,而是希望通過某些事件,讓自己get到一種脫胎換骨的體驗,對于我來說,最靠譜的途徑就是不斷去給自己制造一些舒適區以外的事件、不斷去折騰,總有些事件能讓你達到躍遷的效果。抽象嗎?比如制造一個鍛煉自己當眾表達的事件,不斷去刻意練習、去內化在臺上的技能,半年左右的時間,我已經找到了當中表達的一個適合我的場,能夠比較自如、流暢的講解每一次評審
有過這樣的躍遷體驗之后,我真的再也不愿意回到以前逆來順受的狀態,因為我知道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會在將來某一天幫到我,現在的我,是可以為未來的我做很多鋪墊,帶去很多改變,甚至去主宰未來幾年自己的狀態,我為什么要逆來順受呢?
接下來,我想記錄最近發身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小故事以及帶給我的啟發,希望未來某一天,我再翻開看的時候,能給那個時候的自己一個回看的通道,像放錄像一樣,去回看許久前的自己(沒時間做配圖,直接用手機里的圖片吧)
故事一:購買別人時間也許是在省錢
這次辦理駕考居住登記證,再次深化了我對購買別人時間的必要性感知
有兩種方式獲取到我要的證明:①交200元請人搞定,自己完全不用操心②請半天假自己去派出所走各種程序最后拿到證,費用是免費
我選了第二種,結果比我想的要繁瑣很多,在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風險完全是不可控的,我以為我僅僅需要半天時間就能輕松搞定。結果我的實際成本:半天請假+三趟派出所來回+十五天等待時間+公檢部門不好的態度+咨詢百度及好友三人以上+心情煩躁。
最后我又返回來選擇了方式①乖乖交200元請人搞定。我這案例就是典型的為了省錢而因小失大的例子。?也許你會說,誰讓你笨,不了解清楚再去決策呢?但是,了解的過程需要的時間也不少哦
這件事讓我郁悶了一上午,而后又突然心情豁然開朗,因為我想明白了購買別人時間的必要性,如果你自己去做某件事,成本不可控,而此時剛好可以讓專業的人替你去做,你需要付出的,僅僅是少部分的錢,其實你并沒有虧,你還能節省下時間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也許能創造出更多價值,這么一想反而覺得自己賺了
故事二:沒錢為什么要買保險?
最近腸胃出了點問題,連續拉肚子,加之上班時間常坐著,身體開始像我發起警示信號,醫生說,再不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可能會引發痔瘡、腸胃疾病,并被警告不能吃辣
由此,想到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若家人或者自己突然生病住院,需要一筆極大的醫療費用,我該怎么辦?借錢?貸款?還是通過互聯網渠道去募捐呢?
以上的應對措施,都未必有效,一是同齡人的經濟狀況和自己差不多,要借個十萬八萬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二是貸款、捐款的渠道未必能解決燃眉之急,況且后期還極有可能背上沉重的還債壓力。想到這,我立馬想到了買保險,通過保險去轉移這種風險
此前,我的觀念還停留在‘等我有錢了再買保險’的階段,上個月聽了【稀缺】這本書,頓時像打通了某條脈絡一樣,等有了錢,也許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這個風險了,那時候買保險,頂多是給自己的財產再加把鎖,我的觀念一下子發生了180度轉變:就是因為沒錢才需要買保險,才需要去轉移這種概率事件帶來的風險
說到這,順便提一下,此前我以為有社保、有意外險就萬事大吉了,這次出于重視和擔憂,我去找了資深的家庭風險理財規劃師禹鵬深入了解了險種,發現我想的太簡單了,想做到全面規避風險,個人認為很有必要找專業的人來定制一個符合你目前經濟狀況的方案,這樣才不至于一個意外或一場疾病就摧毀一個家庭的經濟體能
(順便給大家聊聊本次我做了理財咨詢的費用及收獲:200元/小時,一小時幾乎能根據你的需求規劃出主線,接下來都是線上聊,沒有再收任何費用,最后根據我目前的需求和經濟情況,規劃了一個針對全家人的方案,包括意外險、重疾、輕疾、醫療等長期和短期等險種,我選的都是比較低的保額,每個家人1000多元/年的費用。雖然保額不高,但足矣緩解意外帶來的燃眉之急)
故事三:資源互換的探索
之前看過一句話,大意是每個人都會不定期冒出很多想法,如果這個想法30天還沒開始,那極有可能這個想法就這樣死去
今年我在不斷記錄自己腦海中時不時跳出來的idea,看看能否探索出工資外收入,每次產生一個想法都會用30天內來決定這個想法是否繼續,從下圖可以看出,每個想法我都有去細化過,并且去設法佐證它能活的可能性,有些想法是基于愛好的,有些想法是基于目前舒適區的,有些想法還潛在我的探索區域
今年的前9個月,我都過的比較折騰有些凌亂,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不停參加各種社群,各種學習圈子、多次走入自己會不自在的探索區,比如嘗試用平等的場去和上司相處、比如去社群練自己一直懼怕的當眾表達、比如試著養寵物、比如每次想拖延的時候都用意念逼自己開始行動。如你所料,我想做的太多了,不專注,某天突然被好友fun點醒:你做這么多事,其實是在分散你的成果
這句話在她說出的那一瞬間,像時空錯位或發生化學反應一樣,我一下子被拉到某個點,從頭到腳被這句話洗了一遍,然后開始靜心思考時間不夠用的原因
開篇說過我特別喜歡一句話:生命在于折騰。所以我認為折騰才是我的生活該有的樣子,并且,我很向往更高層次的折騰,但是我忽視了一點,忘了折騰的同時多跳出目前的場來審視自己,尤其是審視自己付出和成果之間的關聯性,思考后發現自己應該做的是,聚焦。把精力聚焦到相對重要的事和技能上,把原先折騰的10件事選出一件去專注的折騰
從時間線來看俯瞰自己,你會發現24歲只是生命線中的一個點,在這個點的大部分特征是知識和技能的貧乏期與積累期,去積累沒錯、好學沒錯。但企圖通過一年去get多個技能似乎不夠合理,除非有特別嚴謹的計劃和雷打不動的執行力,理解了這一點,我想,能用一年的時間去深化一個技能已經很棒了
于是我在之前的眾多idea中選出一個也許能夠變現、一定能夠提高我專業技能、拓展人脈、獲得資源的idea:用我目前所具備的技能,去無償幫助想要轉行產品經理的人。
目前的成果是:已經幫助一名運營人員成功轉行產品經理,并拿到他滿意的月薪;近期正在幫助第二個想轉這行的人去達成目標,這一次,是手把手交流,我們每周會選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一塊來探討產品工作中的PRD該怎么寫、思維導圖、流程圖該怎么去寫即能讓程序猿看懂、也能讓UI能很快找到他們應該關注的重點、探討不同規模的公司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
在我和來訪者達成協作之前,我會先告訴她/他,我能夠幫助他盡快悉知產品經理的工作并在成都入行,但我目前還做不到幫他從初級提升為中級甚至更高級的產品,我希望通過這段時間的交流,能達到共贏的效果,因此,雖然我不收費,但一定會從對方那獲得一些我需要的資源,我認為這是一種等價的資源交換,這樣才比較平等。比如這一次的交流,我從對方那能獲得的資源是UI這方面的資源,我在需要這方面的幫助時,她顯然會像我現在幫助她一樣來幫助我,這邊是我理解的資源互換的一種方式,也是我踐行半年多認為能有效做到資源互換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