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應該不只是想做外賣

這幾天,京東開始做外賣的事情,點燃了很多小伙伴的情緒。

從京東最近不斷的動作和公布的消息來看,這次劉強東做這件事,除了商業目的之外,確實帶了不少的情懷。

比如給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比如增加騎手的收入,比如說為了確保餐飲外賣行業的良性循環,未來不準備賺錢這些公開的言論。

包括這兩天,有外賣平臺逼迫騎手“二選一”這種事情,京東又站出來公開挑戰,承諾會加大京東專職騎手的收入,同時送餐超時20分鐘,全額免單。

多說一句,外賣這個行業,從前十年的發展來看,確實有點不太健康,從三個方面看:

第一就是平臺扣點比較高,線下餐飲為了增加訂單,降低自己開店的邊際成本,很多的餐食確實是高價低質,餐飲安全也是被詬病的很厲害。

第二就是其他的平臺也確實不怎么爭氣,某餓自從被阿里收購以后,無論是在優質商家的覆蓋度上,還是在配送效率體驗上,很大程度上被某團甩開了幾條街,變成了一家獨大。

一個行業,只要一家獨大了,就很可怕,因為平臺兩端,無論是餐飲賣家,還是點餐的消費者就沒有了議價能力,長此以往,平臺不想做惡都不可能。

第三就是外賣這個行業,一旦形成寡頭之后,外面的人要想入局還特別難。比較明顯的就是寡頭會讓餐飲店二選一,再就是你得有一批騎手隊伍,最后就是你得開發一套算法,讓騎手送貨速度快,路線最優,就像《逆行人生》里徐崢最后開發的那個算法一樣。

打破這個行業的格局,難歸難,但說實話,有大企業大資本沖進來是好事,也只有像京東這樣的企業,像劉強東這樣的企業家才有決心和勇氣干這個事,這一點個人是非常贊賞的。

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除了給東哥做外賣這件事點贊,也是大膽的猜想一下,東哥應該不只是想做外賣這一件事。

互聯網這個技術,在咱們國家已經烈火烹油的發展了20多年了,從最早的PC互聯網,到今天的手機互聯網,網民人數越來越多,覆蓋人群越來越廣。

連帶著互聯網電商,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電子商務發展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互聯網電商的發展路徑,概括的總結一下,大概分為這幾個類型和階段:

最開始是PC互聯網電商,大家買東西更多的是借助電腦網站,靠這個起家的有淘寶、京東、唯品會等一批企業。

后面到了移動電商,也就是手機電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天貓、京東、得物等。

再后面隨著微信的快速普及,誕生了以拼多多為主的社交電商,啥是社交電商呢,就是我微信發給你幫我砍一刀,拼個團,就是社交電商。

然后就到了短視頻電商,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從短視頻電商逐步過渡到現在的直播電商。

然后是疫情那幾年,還火了幾個社區團購電商,這種線下團長服務,反向搜集訂單去組織貨源的電商形式,也一度被資本熱捧了幾年。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各大企業發現,自家公司增長的瓶頸越來越明顯了,第一要面對的就是消費市場的份額逐步被競爭對手蠶食,其次要面對的就是企業增長來源,最后要面對的就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于是你搞百億補貼,我也搞百億補貼,你搞“僅退款”,我也搞僅退款,為了留住消費者的芳心,大家不遺余力的去壓榨供應商。

可是,在線上開店的,線上做供應商的,搞來搞去就這么些企業,榨死了也沒有幾兩油了,增長的問題怎么解決?

正好,這幾年,有幾個平臺發現有一片藍海,好像還沒太多人關注。

是啥呢?答案是即時零售。

即時零售,本質上也不是啥新鮮東西,大家熟知的盒馬生鮮,就是即時零售。

這個賽道也不是一夜之間火起來的,至少5年前,很多大平臺就關注到了這個賽道,并且紛紛開始布局了。

簡單說,這個商業模式也不復雜。就是把線下小店搬到線上來,平臺分發流量,讓騎手去店里取貨,然后給你送到家。

為啥原來這個模式沒有像今天這么火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原來你家樓下,或者小區門口的店面,還有很多人順手順路去買一買,只是現在年輕人,慢慢的這一步都不想動了,宅的人多了,這個生意自然就好了。

消費者的被教育,是循序漸進的,一個代際的人群消費習慣,是慢慢變化的。

另外一個事實就是,技術的進步,讓人會越來越懶,或者反過來說也成立,就是人越懶,技術進步越快。

線下的零售門店的生意有多大呢,這個數據大家反過來看下電商的滲透率就知道了。在很多的領域,比如大家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這些,電商的滲透率大概在30%-40%左右,快銷品里面的化妝品、零食等一些滲透率在40-50%左右,水果電商的滲透率大概在10%左右。

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線下整體的生意份額,還是占社會零售總額的50%以上。

但是即時零售來了,可能整個零售格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道理很簡單,假設原來你在小區周邊賣水果的,你100%的訂單都是周邊居民到你店里買的,今天某團找到你,告訴你,你把店里的水果按照標準克重,和單價上架到我這個平臺,我給你分配流量,讓別人點外賣的時候,順便給你買5斤香蕉,5斤蘋果,我抽5%傭金,你干不干。

大部分人一定會同意,為啥呢,第一這個成本你感覺還能接受,第二你不干,萬一隔壁的水果店和某團合作了,搶走的都是你的客流。

于是很多平臺型企業看明白了,這個賽道至少是一個萬億級,甚至是十萬億級的賽道,即使抽傭5-10%,一年也能帶來500-1000億的收入。

問題來了,干這玩意有啥門檻沒,前面說了,這個賽道的門檻很明顯:

第一就是流量門檻。消費者要想到你平臺上去買門口便利店的東西,你的流量一定要是日活千萬級的,否則消費者消費習慣沒養起來,小店加入你這個平臺也沒啥流量。

第二就是騎手數量。即時零售本質上和餐飲外賣是一個邏輯,就是讓你從原來下樓到小區門口吃飯,變成送到你家里。送上門這個動作是需要大量的騎手去解決的,而全國布局下來,這個騎手數量一定是百萬數量級的才能有配送時效。

第三就是消費習慣。當前的即時零售做的比較好的是某團,為啥呢,因為這玩意就是消費者認知和習慣的問題,當年輕人發現買外賣,和買飲料,買零食,買百貨都是一個邏輯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轉化過來。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今天的題目到底想說啥了。

其實到今天,即時零售這個賽道也是很紅海了,各大平臺瘋狂的在搶占線下實體門店的入駐。京東有京東到家,某團有外賣,阿里有盒馬和天貓超市,抖音有抖音同城,甚至滴滴都在搞外賣。

畢竟誰也不知道,這個模式演變下去,買衣服、買鞋子、買電腦、買手機是不是也能在外賣平臺下單呢。

甚至未來不需要開店也能干,租個民房,囤點貨,京東某團上架商品,一個月幾百單,也是美的很。

當然,博主也只是猜測而已,大企業大資本干的事情,我也不一定看的明白。

全文完

喜歡的話,幫忙轉發讓更多人看到,順手再要個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