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準素生活開始于兩年前3月20日,那天晚上在廣州機場滯留,那天的機場電視正在播放當天國際素食日的有關視頻,面對血淋淋的屠殺畫面,扯痛了那道抹不掉的傷痕……那時就下了個決定:turn over a new leaf,go vegan。
? 在鄉下的童年里,養過一條黃狗,學齡到了要隨父母去城里讀書。看著三舅舅追著黃狗,一番折騰,終于把狗狗殺死在石臼里,不知那時候他們是否知道有個孩子在后面無力的追著哭著喊著“別殺了……”
? ? 其實,或許每個孩子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瞬間,只是你不一定都回憶得起來了。你養過兩只毛茸茸的小黃雞,看著他們可愛的樣子,那時候也許你真想照料它一生一世。后來,雞生了蛋,再后來它成了一道菜。你好像吃了,又好像沒有。
? ? ? 在我之后所有的記憶里,逢年過節,母親殺雞殺鴨,我是從來沒幫過手……大學畢業獨立生活后,我是從沒買過活物的;有了家庭,更是少不得去采購和下廚的,仍是如此。每當有人送來農村的活雞活鴨,對我就象燙手的山芋,趕快送走。雖然這樣,實際上我仍是吃貨,餐桌上抵不住美食的誘惑,只是不吃野生動物,也不去吃一個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母愛的動物。
? ? 我選擇了茹素,是抱著對生命和自然最大的敬畏和懺悔。
? ? 至今素齡已經兩年多了,偶爾也吃點肉邊菜,但絕不吃大塊肉。每次飯桌被人問起,我都想辦法回避。有人說是為了健康,有人說因為信仰。雖然我是佛弟子,但我食素的緣起與宗教信仰并沒有關系。說真的,我挺害怕那些似乎看著怪物的目光……盡量的,務種飯局也就不參加了。有時候我出差,去一個小店,要一份青菜豆腐,吃碗面條。那種清淡自在的感覺,是那些胡吃海喝的人很難想象出來的。避免不了飯局的,我仍舊開心的吃我的肉邊菜,也開心的看著他人大快朵頤。在寧夏甘肅貴州,所有的湯里少不了有牛羊肉的,我的身體似乎有一種自動選擇清理的反應機制。
? 我尊重所有人對食物的選擇,包括我所愛的家人。這世界是自由的,每個選擇都緣于你自己內心的選擇。
? ? 一家人,離不開飯桌。周末我會采購下廚,葷素都有。從茹素以來,更加珍惜各種食材,蘆蒿豆干,清蒸魚,熗黑木耳,紅燒鴨肉……槐花的季節還會做槐花餅。家里有個烤箱,等于多了個菜系……烤好的面包上打個雞蛋,灑上洋蔥、西紅柿,關鍵是馬蘇里拉芝士,拉絲感很好!
? ? 茹素后,嗅覺與味覺更加敏感,樸素的食物也更不普通了,即使嚼著一口白米飯,也越嚼越有味。而且發現許多以前聞所未聞的蔬果花食。輕啟唇齒,你可以感覺到食材的清甜。或許蘇軾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就是食材本真的味道。
? 西方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我想是有道理的。茹素后,身體輕盈無負擔,很容易發現自己是餓了還是饞了。我想,餓是生理上的需求,饞是心理上的欲望。而且不管發生什么,更容易審視與看見自己的情緒,心更容易安靜下來。心越清靜,食量也越少。茹素,亦如素。
? ? 信奉素食主義的蕭伯納說他這輩子也沒什么可夸耀的,也就是送葬的行列會比別人長一點,因為那些本該葬身他腹卻能幸存的家禽家畜,也會加入其中。
? 卡夫卡決定終生素食之后,站在一個魚缸前喃喃自語,他說:魚啊,我終于可以問心無愧地注視你們了。我理解他的心情。看到雞犬徜徉,你的目光柔和,它們也是。它們明白,你們彼此不會邂逅在餐桌之上。
? 用愛因斯坦的話做結尾吧:“我們的任務是一定要解放我們自己,這需要擴大我們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靈,擁抱美妙的大自然。沒有什么能夠比素食更加有益于人類的健康,并增加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了。”